包括索尼在內的各大唱片公司高層倒是逐漸回過味來了——這很明顯是一種炒作。
他們相信周易的這份續約合同的金額絕對是歷史第一,但絕對不信能高到這種程度。應該是換算了一些資源投入的金額併入,在專輯即將發售之際搞一個大新聞,順勢儘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周易馬上要發新專輯了。
你要說這麼多媒體從業者有沒有人看穿,那肯定是有的。能坐上高位的人有菜的、有蠢的、甚至於有兩者兼併的,但絕不會全都是這樣的人。
但華納這一手明顯就是陽謀,就問你要不要跟進報道吧。
你不跟進報道,熱度銷量全被其他人吃了,一口湯都喝不到;
為了不至於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那除了幾個正兒八經掛號了的官媒以外,全國範圍內70%以上的娛樂媒體乃至於民生時政報紙的娛樂版塊都開始爭相炒作這個話題,為周易的熱度添磚加瓦。
至於真相?
誰在乎?
“普通民眾在乎的從來都不是一個所謂的真相,他們只需要一個能夠刺激自己情緒從而能讓自己盡情輸出發洩的新聞點。
“只要這個熱點能吸引到他們的關注,那就能讓他們能在這個新聞下跟著所謂意見領袖的觀點自由發表言論、銳評一切指點江山,滿足自己的指導欲……”
華納,總裁辦公室內。
西裝革履的周易喝著周建輝泡的功夫茶,聽著一旁的錢江笑眯眯報告著這幾天以來周易新聞的持續性輸出讓華納省了多少宣傳費。
不是每一個明星都能讓媒體們如此大規模自發宣傳炒作的,經歷過港樂輝煌年代的錢江搞起這種營銷可太擅長了,簡直是手拿把攥,因為周易這成績理論上來講,都可以說一句實打實不摻水。
“還是阿易底子厚實能撐住,不然的話估計得跟當年張雪友一樣背地裡花大量的錢維持住營銷了。”周建輝推了推眼鏡,一張老臉笑的格外燦爛。
巔峰期的張雪友,其炒作《吻別》創造銷量奇蹟時由於實際銷量、金額都沒有那麼多,以至於公司一直都在默默塞紅包買水軍。張雪友本人則是在接受採訪時儘量把自己摘出去,不誇大《吻別》銷量一切交給記者們來。
因此,一系列操作搞起來比較費錢。
錢江笑的跟個彌勒佛似的:“這話說的,阿易底子要不厚實我也不會搞這些,不然就要變成王節那樣的笑話了。”
如果要評選一個香港歌手圈排名第一的吹牛大王、營銷大王、不要臉大王,那王節絕對是實至名歸。
他這些天的操作就比較像王節的營銷炒作風格,只不過周易的實際成績比王節強出一個宇宙了。
至於說錢江為什麼會拿王節來舉例嘛……
因為王節的吹逼之路就是在加盟華納唱片後開始突飛猛進的——1991年華納唱片就在香港為王節打造了“王節飛躍200白金新紀元”的白金牆作為唱片銷量長虹的慶功會。
按照香港1白金=5萬張的銷量來計算,1991年的王節專輯總銷量就已經被華納給注水到世界範圍內1000萬張。
錢江可太清楚這裡頭的門道了,連一個正兒八經世界銷量認證都沒有的,那不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憑一張嘴。
那時候的香港樂壇就這樣。
至於說為什麼是笑話,那隻能說王節有點過於不滿足了——不滿足的他變本加厲,在華納給他吹逼的基礎上自己又超級加倍的往外吹。
放下茶杯的周易愜意地起身抻了個懶腰,語氣慵懶:“我沒他那麼口嗨好吧,變不了。”
王節本人超級加倍的營銷口嗨有多不要臉呢,舉個例子——
後來的他敢直接說過自己所有專輯加一起的真實總銷量有8500萬張;
會說《一場遊戲一場夢》賣了兩千三百多萬張;
會說整個華語音樂圈只有鄧莉君銷量比自己高……
這都是他在公開接受採訪時、上香港節目、內地節目時本人親自說的,且還不止說過一次,每次說的很堅定。
主打的就是一個吹牛無上限,在華納當初給他注水的基礎上踩著筋斗雲往上翻。
這誰能繃得住?
直接變笑話了都。
講道理,他要有純中文專輯能賣到這個數的實力,別說華納、英煌會接連拋棄他了,整個華語音樂圈都得給他跪下。
張雪友都不敢在接受採訪時親自開口吹自己的專輯銷量,都知道自己說實話,營銷給公司買的水軍來;
他敢。
“難說。”
錢江笑眯眯的如數家珍:“雖然你在這方面不口嗨,但其他方面你可比他大嘴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