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3章 養鴿千日,用鴿一時

【後來宋太宗又實行了“鎖院制度”。每次科舉考試都會有多名正副考官參與,他們互相監察。】

【當考官接到任命後,他們必須全體入住貢院,一直住到放榜那天。】

【為了防止有人走後門,貢院門口還設有官兵嚴密把守。】

【康熙年間,在童生試中增加了審音制度,對考生進行核對口音,以判斷是否本地人。】

【另外,清代科舉考試製度還增加了複試制度,在鄉、會試發榜後再進行的考試,以對考生的資格進行重新認定。】

【為了保證閱卷的公平準確,清政府又實行了磨勘制度,就是對鄉、會試閱卷後進行復核。】

【先複核考官在出題和閱卷中是否有紕漏和錯誤,再複核考生的考卷是否有文理悖謬、文體不全、俚言諧語等問題。】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防止冒名頂替,一旦發現替考,不但會革取功名,還會發配勞役。明清時期甚至會被處死。】

......

“宋朝對作弊的預防還是有一套的啊!”

李世民向長孫無忌努努嘴。

長孫無忌立馬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

懂了!大唐也要學起來!

......

【還有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叫做“冒籍”。】

【由於科舉制度在學額分配上存在地域差異,京城往往擁有極高的錄取名額,南北錄取有差異,而文風昌盛、人口與賦稅多的地方能分配到更多名額。】

【這就導致了科舉移民現象,考生競爭激烈的地區“移民”到學額豐富的地區參加考試。】

【唐朝詩人王維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籍貫蒲州,卻去了錄取率最高的京兆府參加考試。】

【19歲就以第一名的身份參加省試,而後一舉考中進士。】

【宋朝時期,要求考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且曾犯罪或正在守孝者不得應舉。】

【這一規定使得一些曾犯刑責或正在守孝的考生選擇冒籍到其他地區應考,甚至直接前往京城開封,接受京城文風的洗禮。】

【一些財力雄厚的學子還透過購買田產的方式在異地落戶,以合法化自己的冒籍行為。】

此時彈幕彈出。

“哦豁,這不是高考移民嗎?!”

“原來古代就有了!”

“下輩子我也想當京城人。”

“猜猜我是哪個省,錄取分數高且人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