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前期的皇帝瞬間都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這是??冗官了嗎?
北宋時期,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導致冗官現象嚴重,成為了社會的沉重負擔。
這一問題不僅加劇了財政壓力,還極大的影響了行政效率。
洪武年間。
朱元璋沉默不語。
在建國之初,他就吸取了歷代王朝覆滅的教訓。
唐朝後期混亂不堪,內亂不斷,藩鎮割據,吏治**。
宋朝重文輕武,冗兵、冗官、?冗費,邊防問題嚴重。
元朝政局動盪,帝位頻繁更迭,政治**盛行,皇帝治國無方。
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轍,他在建國之初便開始著手強化中央集權。
他廢除了宰相這一昔日權柄極重的文職高位,後來又透過胡惟庸一案大加肅清,株連甚廣,甚至多位開國功臣牽涉其中。
此舉之下,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唯恐觸怒龍顏。
對他更是千依百順、唯命是從。
朱元璋對目前朝廷上官員的態度很是滿意。
只是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也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重壓。
工作量太大了啊!
不過他還是覺得,皇權就是要把握在自己手上,自己辛苦一點也沒關係。
此時,朱元璋有些想不通。
為何明朝中後期的行政程式,會如此複雜繁瑣?
自己明明已經給大明開了一個好頭,為何後續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
永樂年間。
朱棣也在思考。
朱允炆大肆削藩,逼得他發動靖難。
可以說,藩王給朱允炆時期造成了極大的動盪。
他自然也忌憚藩王這股勢力。
於是他上位後,也開始大肆削藩。
削藩的直接後果是,文官集團的力量開始逐步增強。
畢竟,曾經的藩王們是制衡文官集團的重要力量。
為了防止文官集團勢力過大,朱棣又著手扶持宦官集團,作為皇權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於是,朝中逐漸形成了三股主要力量的相互制衡:皇權、文官集團以及宦官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