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價格高一些,但衛生條件還是不錯的,至於這邊的特色飲食,幾個人是不敢嘗試的。
還真不是他們膽小,吃了拉肚子那是切身體會,飲食習慣頂多是愛吃不愛吃,但是吃了拉肚子那就成問題了。
為了保險,他們還特地囤積了一堆泡麵在車上,這東西好吃不好吃放一邊,最起碼不會鬧肚子。
一路晃晃悠悠,速度是別想快,這裡的公路主打一個顛簸,一百公里的路程,讓你開四五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兒。
好不容易開到了口岸,三個人的耐心也基本到了盡頭,入關之後,情況總算得到了改善。
阿三的道路雖然比不上華夏,但最起碼能夠暢通了,氣溫也變得明顯溼潤起來,最起碼敢開窗戶了。
一山之隔,這裡就屬於臨海國家,印度洋的暖溼氣流讓這裡的空氣明顯好了許多。
這邊的小吃也不少,但三個人是不敢嘗試的,畢竟還在趕路,所以儘量找高檔的餐廳吃飯,這是沒有錯的。
問了一下二紅,她們在新德里,幾個人也就準備去那邊。
其實這一路走過來,要不是環境明顯好了許多,葉雨澤還以為自己還在尼泊爾,因為長相和語言都沒啥區別。
倒是飲食,這邊明顯豐富了一些,看見乾淨的攤子,他們也試著品嚐一下。
有些感真不錯,有的就一言難盡了,比如水果用瑪莎拉蒂拌,還加上辣椒,就問你服不服?
而且這一路走過來,他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邊貧富差距非常大,富人和窮人你都不用去分辨,一眼就能看的出來。
眾所周知,阿三國種族制度一直延續至今,種姓制度,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印地語:,英語:Caste&n in India)。
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
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
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
賤民在阿三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旦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
儘管阿三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在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他們,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
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
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種姓以外的資產等於零。
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
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階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
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
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
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
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
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
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