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胃足陽明之脈啊,它的起點可有意思了,就在你鼻子中間那塊,也就是鼻樑的正中央,醫學上我們叫它‘鼻交頞中’。從這裡開始,它就像個調皮的孩子,先跑到旁邊去跟太陽經脈打了個招呼,然後順著鼻子外側一路向下,悄悄溜進你的上齒裡,又繞出來,圍著你的嘴巴和嘴唇轉了個圈,最後在下巴下面,也就是‘承漿穴’那兒,跟另一位經脈朋友握了握手。”
“這還沒完呢!”黃帝繼續說道,“它接著往後腦勺方向跑,經過你的下巴下面,到大迎穴那兒稍作停留,這個大迎穴啊,就在你下巴角下方,咬肌的前緣,你摸摸看,是不是有個凹進去的地方?然後,它沿著你的臉頰,一直跑到耳朵前面,路過一個叫‘客主人’的穴位,這個穴位現在叫上關穴,就在你耳朵前面,顴弓的上緣凹陷處,是不是感覺耳朵都跟著抖了抖?”
“別急,好戲還在後頭呢!”黃帝笑眯眯地說,“它從耳朵前面繼續往上,沿著髮際線,一直跑到你的額頭,也就是額顱那裡。這一路上,它可是風光無限好啊,跟好多穴位都打了交道。”
“但是呢,它可不是個專情的孩子,一路上還分了幾個支脈。”黃帝接著說道,“其中一支,從大迎穴前面下來,到人迎穴那兒,這個人迎穴啊,就在你喉結旁邊,頸動脈搏動的地方,是不是感覺心跳都加速了?然後,它順著喉嚨,溜進缺盆,也就是鎖骨上窩那裡,再穿過膈肌,跟胃成了親戚,還跟脾攀上了交情。”
“還有一支更調皮的,直接從缺盆那兒跑到你乳房的內側,然後沿著肚子兩邊,跑到腹股溝那兒,也就是氣街中,也就是現在的氣衝穴,這個位置啊,你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感覺肚子都跟著鼓起來了?”黃帝邊說邊比劃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來說說另一支吧,這支是從胃口,也就是胃的入口處開始的,它沿著肚子裡面一路向下,也跑到氣街中跟其他支脈匯合,然後一起繼續往下,經過大腿前面的髀關穴,這個穴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是不是感覺大腿都在顫抖?”黃帝問雷公。
“接下來,它們就跑到膝蓋那裡的膝臏中,也就是膝蓋骨下方的凹陷處,再沿著小腿外側,也就是脛骨外側,一直跑到腳背上,進入中趾的內側。”黃帝繼續描述著,“還有一支更調皮的,從中趾內側往下三寸的地方分出,跑到中趾的外側去了。另外一支呢,從腳背上分出,跑到大趾的中間,最後從大趾尖端溜走了。”
雷公聽得目瞪口呆,心想:這胃足陽明之脈也太會跑了吧!
黃帝看著雷公那驚訝的表情,笑了笑說:“這還沒完呢!它要是動起來,你可就有的受了。你會覺得渾身發冷,不停地打哆嗦,還老想哼哼唧唧的,好像有多難受似的。你的臉色也會變得黑黑的,看到人和火就煩,聽到木頭的聲音都會嚇得一哆嗦,心裡還老想動來動去的。嚴重的時候,你還會想爬到高處去唱歌,或者光著身子到處跑,肚子也會脹得跟氣球似的,這就是所謂的‘骭厥’。”
“不過呢,它也有好的一面。”黃帝話鋒一轉,“它主管的是跟血有關的病,比如狂躁、瘧疾、發熱、出汗、流鼻血、嘴角歪斜、嘴唇生瘡、脖子腫、喉嚨痛、大肚子水腫、膝蓋和小腿腫痛等等。它經過的地方,比如胸口、乳房、氣街、大腿、小腿外側、腳背上,要是痛起來,可都是它的傑作。要是中趾用不上力,也是它在搗鬼。”
“要是它太旺盛了,你身體前面就會覺得熱乎乎的,胃裡的火大了,你就會餓得特別快,尿也會變得黃黃的。”黃帝繼續說道,“要是它不夠用了,你身體前面就會覺得冷颼颼的,胃裡也會覺得脹脹的。”
“所以啊,治療這些病,就要看它是太旺盛了還是不夠用了。”黃帝總結道,“太旺盛了就瀉一瀉,不夠用了就補一補。要是熱了,就快點扎針;要是冷了,就讓針多留一會兒。要是陷下去了,就灸一灸。要是不太旺盛也不太不夠用,就按照經脈來取穴治療。要是太旺盛了,人迎穴的脈象就會比寸口穴大三倍;要是不夠用了,人迎穴的脈象就會比寸口穴小。”
雷公聽完,感嘆道:“哎呀媽呀,這胃足陽明之脈也太複雜了吧!不過,聽你這麼一說,我好像也懂了點皮毛了。”
黃帝笑道:“皮毛可不夠啊!你得好好學學,不然怎麼當天庭裡的老中醫呢?”
說完,黃帝還特意給雷公畫了一張胃足陽明之脈的示意圖,上面標明瞭所有的穴位和它們的位置。雷公拿著圖,看得津津有味,心想:這下我可有寶貝了!
那麼,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些穴位吧!
鼻交頞中:就在鼻樑的正中央,是個起始點,也是個很重要的穴位,能夠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
大迎:位於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腫,唇吻不合等區域性病證。
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主治牙關不利、口歪、頰腫、齒痛、失音、頸項強痛等區域性病證。
上關: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瘲。
人迎: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高血壓。
缺盆: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癧。
乳中: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氣衝: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腳冷。
髀關:在股前區,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髂前上棘直下平齊會陰處。主治腰膝冷痛、痿痺、屈伸不利、下肢麻木不仁、腹痛。
伏兔:在股前區,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上緣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主治下肢麻痺,腰痛,膝冷,髖關節炎,腹股溝淋巴結炎。
足三里雖然原文沒提,但它是胃足陽明之脈的重要穴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癲狂等神志病;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
下巨虛:在小腿外側,犢鼻下9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主治洩瀉、痢疾、小腹痛等腸腑病證;下肢痿痺;乳癰。
內庭: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熱病、吐酸、腹瀉、痢疾、便秘、足背腫痛。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