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伊文斯並非突發奇想,早在一年之前,他就曾與許多個大型造船公司就這個話題進行過討論,只不過現如今,是正式擺上檯面而已。”
“晚宴結束後,兩人又約到書房裡繼續交談,對造船一事,進行了反覆討論,並且越談越興起,越談越投機,比如原本計劃的三個煙囪,變成了四個……”
“總之,這艘史無前例的巨輪,將成為大西洋航線上無可爭議的霸主——不光是噸位上遠超對手,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也無可匹敵:新船將擁有高達26至27節的航速、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就連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階。”
“在兩位負責人達成一致意見後,很快,雙方公司便籤訂了合同……”
馬曉彤說的口乾舌燥,但卻興致盎然。
但聽到這裡,韓森便是忍不住道:“說重點。”
馬曉彤頓時戛然而止,愣了一下後才訕訕的說道:“重點就是,由兩家公司共同打造的鋼鐵號,因為沉沒事件,導致兩家公司聲譽下跌,並且沒幾年就瀕臨破產,最終兩家公司破產重組,這才有瞭如今的華章航運公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華章航運也再次成為了國際一流的造船企業,而其中的職員,也有近半數都是華裔……”
韓森點頭道:“原來如此。”
馬曉彤意猶未盡的說道:“直到現在,我國依然對華章公司擁有近20%的股份,公司造船所使用的發動機和零部件,也全部都向我國進行採購,因此,華章航運的總公司雖然在英國,但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我們華夏的支援。”
索拉卡笑道:“馬小姐說的沒錯,看來進行了詳細的查閱。”
“那必須的,我可是節目組小百科!”馬曉彤高興的說。
韓森卻沒有再繼續詢問的興趣了,因為他發現自己所有想知道的,可能網路上都會有,善用搜尋,一切謎題都有解答。
於是等《冒險王》錄製結束,韓森回到酒店後,就立即開啟膝上型電腦,登陸搜尋引擎搜尋相關問題,很快,關於鋼鐵號的一系列百科全都呈現在韓森面前。
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但韓森看資料看得入迷,一抬頭就已經是白天。
在看資料的同時,韓森還做出了許多筆記。
當天色大亮,韓森復讀筆記上的內容時,不由得萬分感慨。
這簡直和記憶中的那場海難——泰坦尼克號沉沒,相差無幾。
不過,雖然都是為了攀比而造船,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輪船,而且都是首次出行便沉沒,兩者之間的事情發生經過,也是出奇的一致,但是,在一些細微的旁枝末節上,兩者之間卻又是天差地別。
比如罹難人員,泰坦尼克號是2224名船員及乘客中,逾1500人喪生,其中僅333具罹難者遺體被尋回。
但鋼鐵號卻是2433名船員以及乘客,其中2323人喪生,後來僅僅尋到117具罹難者的遺體,生還者僅僅只有110人。
而且這兩千多人中,有近八百人都是黃種人,剩餘的一千六百人,則包含了黑人和白人。
反觀泰坦尼克號,黃種人寥寥無幾。
簡單來說,這個世界的鋼鐵號最終結局,更加的慘烈。
而且至今都沒有找到郵輪的殘骸。
在大船沉沒後,死去的人並不多,但是沒人能度過冬季夜晚大海的溫度。
所有人幾乎都凍死了。
只有那110名生,頑強的在大海中足足漂了三四個小時,這才撐到救援隊的趕來。
開始、過程和結局都有了。
如果按照歷史事件來說,這是非常平平無奇的一天,歷史的註腳會寫上一句:一艘巨大的郵輪沉沒了。
但如果把它拍成電影,那肯定不能草草了事。
要賦予每一個電影中的人物以靈魂。
韓森此刻摸著鍵盤的雙手都在顫抖。
他感覺自己要復刻一個奇蹟了。
在前世的1998年四月,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在華夏上映不到20天,票房就超兩億,而整部電影,上映僅半年,就在全球斬獲18億的票房。
在那個電影並不繁盛的年代,獲得如此高的票房可知其火爆程度。
並且,在1998年舉辦的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泰坦尼克號》獲得13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攝影獎等11項奧斯卡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