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段祺瑞一入金鑾殿,就將北洋軍的壓迫感佈滿整個“正大光明”匾之下,說道:“臣段祺瑞,見過太后、皇上!”
不過,身著軍裝,卻是連武將之禮都沒行,讓一眾滿族、皇族大臣們平平蹙眉。
怎麼?兵諫上癮了,這是這幾個月的第幾次了?灤州兵諫、晉省兵諫、南方各省兵諫,兩雙手可都數不過來了。
“段將軍,帶兵入京可有何事。”隆裕開口了,眼下載灃被袁世凱直接排擠出了金鑾殿,也只有慶王奕劻能有著分量,不過剛剛隆裕遞了個眼神過去,這老小子裝作沒看見。迫不得已,隆裕只能親自問話了。
“啟稟皇上、太后,我前線將士已在前線奮戰4月有餘,4個月啊,我北洋從6鎮擴軍到了6軍,南方呢,也糾集了十幾萬人。皇上、太后,百姓苦啊!死於非命者不計其數,臣,於心不忍啊!
都是我大清的百姓何至於此!
每天有著不計其數的冤魂在臣眼前飛舞,臣夜不能寐,故而思索臣及前線將士為何而戰,現在,臣想明白了。此戰,荒謬!荒謬至極!”段祺瑞說的唾沫橫飛,如果是之前,治他個咆哮御前的罪可以說綽綽有餘,但是現在……
人家,是帶兵來的。金鑾殿內,更是沒人敢出言指責。
段祺瑞繼續說道:“皇上、太后,我們前線將士不怕打仗,也不怕死人,並且服從軍令是我們軍人的天職,但是這仗,我們打的太窩囊!
南方打仗,是為了民主共和,我們打仗是為了君主立憲!這就是個國體之爭,但是我們將士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臣想不通!”
“段祺瑞,你有何想不通的?今天皇上、太后都在這兒,你倒是說說,如果說不出來個一二三,我非得治你個擅自帶兵回京的罪名!”袁世凱出言說道。
“袁大人,聽聞前些日子你還遭南方刺殺,肯定頗有怨氣。但是今天,我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還是要說,請太后、皇上退位!實現共和,都是為了救國,國體之爭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我前線將士聯名,望皇上、太后恩准。”段祺瑞此話一出,滿朝譁然。
而隨著最後一個字兒從段祺瑞口中說出,一張寫滿了名字的《共和請願書》,“譁”的被段祺瑞身後的一眾心腹展開,鏗鏘的聲音響起:“請皇上、太后退位,實現共和!”
“段祺瑞,你這是要反嗎?”慶王總算是忍不住了,厲聲喝道。
“臣段祺瑞不敢。”段祺瑞隨意的朝著慶王拱手,“臣今天不揣冒昧,僅率全軍將士,揮淚登車,冒死進京,向皇上、太后,諸位王公痛陳厲害,國家社稷之重,遠勝我大清一姓之君主啊。”
慶王捂著心臟,現在他才算是看明白,不是段祺瑞要反,是袁世凱要反啊。
就在一片鴉雀無聲之際,馮國璋,這個禁軍統領矯健的走上金鑾殿,單膝跪地:“啟稟皇上、太后,良弼大人,死了!”
良弼死了?就像是壓垮大清這個駱駝最後的稻草。
隆裕坐不住的站了起來,跳腳著朝著袁世凱責問道:“袁世凱,我免了載灃的攝政王之職,讓你當上了總理大臣,你就這麼回報我們母子的?
我讓你來京城,就是保我大清江山和母子性命的,但是現在,軍隊都上了金鑾殿,你袁世凱辜恩負德啊!”
不過袁世凱是什麼人,唾面自乾的人物,慌忙的跪在地上:“太后責備的是,臣罪該萬死!”
聽說康熙帝最討厭這句話,萬死,一死就萬事休矣,但是此時足矣看見袁世凱和稀泥的樣子,只見他繼續說道:“太后,民情風靡,士不用命,大勢去矣。臣恐一面禍起蕭牆,一面外敵入宮,到時,恐全屍亦不可得!”
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
隆裕總算是撐不住了,趕緊問道:“南邊,是什麼意思?”
“要是我大清退位,他們將答應一切優待條件。”袁世凱說道,不過隨即更是語氣堅定:“如此侮辱皇上、太后,臣已斷然拒絕。太后放心,臣也恨這些亂臣賊子,臣也深受其害!”這是他再一次表明和南方的清晰界限。
只能說,徐世昌說的對,袁世凱遇刺,還真是一個表明自己和南方沒有沒有一點兒關係的契機。
不過此時,隆裕的心裡防線已然全部被擊潰,趕忙說道:“先別拒絕,先別拒絕,還是和他們再談談吧!”
袁世凱一下子站了起來,用力的挺直腰板:“太后,不能談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臣也是武將出身,現在這軍隊我是指揮不動了,但是我將守候在皇上、太后的前方,臣必定為保護皇上、太后流盡最後一絲鮮血。”
而正當隆裕馬上要表態的時候,慶王奕劻再也忍不住了,捂著心臟跳了出來:“袁世凱,你少惺惺作態,你個亂臣賊子,我打死你個亂臣賊子。”
說著就叫喊著衝了上來,一腳踹倒了袁世凱,而在一邊單膝跪地的馮國璋、站立的段祺瑞一看,立馬上前阻攔。
“你們誰都不準動!”袁世凱踉蹌的爬了起來,語氣前所未有的沉痛:“慶王爺,你我同朝為官二十餘載,你應該是最瞭解我的,敢問,我袁世凱的選擇,不是大清最好的選擇嗎?”
聞言,慶王這才停下了腳步,整個人一下子彷彿行將就木,而隆裕聽聞此言,也是撲簌簌的流下了淚水。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年僅六歲的小皇帝宣統,連續釋出三道詔書,宣告清帝退位,清廷將結束帝制,“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詔書聲稱,“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義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詔書還勸誡人民保持冷靜,維持秩序,支援新政府。與此同時,清政府外務部也向各國駐華公使館發出照會,宣佈清室已自動退位,希望各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合法繼任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