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容我考慮考慮……”朱傳文明顯的意動。
最後,冰城至漢耀港口的鐵路卡在了錢上,不過實施肯定是要實施的,大不了先從工廠欠著,等年底的漢耀年會把這部分列入漢耀的發展計劃也就可以了。
理事們的會議結束,朱傳文給朱帆的漢耀運輸公司發了電文,組織人手先期開展線路的勘測設計,冰城至牡丹江的鐵路先暫時修起來,黑省的事兒朱傳文還是能做主的,往後,再一點點來吧。
朱傳文在關東,準確的說是黑省的這一小撮地方忙著修鐵路,而在京城,還有個人更是牽掛這清廷整個碩大的疆域之中的鐵路建設。
……
京城,徐世昌府邸
“盛大人,此次鐵路收歸國有是不是太過於激進了?”徐世昌看著面前今年接替自己任郵傳部大臣的盛宣懷問道,說來盛宣懷可比徐世昌大了十多歲。
今年(1911)初,載灃攝政的清廷核心其實已經動了讓徐世昌卸任郵傳部大臣的念頭,人選從郵傳部左右侍郎李經楚和盛宣懷中選擇。
相比於盛宣懷,清廷實際上更是看重李鴻章的侄子李經楚,清廷也是記仇的,雖說當年因為“東南互保”捏著鼻子認下盛宣懷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銜。但是實際上,東南互保卻是讓清廷的地方總督權勢大漲,沒見之後的李鴻章、張之洞等總督對地方控制力遠勝清廷中樞的控制。
不過李經楚也是沒爭氣,橡皮股票風潮中,個人所有義善源票號週轉不靈倒閉,欠下清廷交行280餘萬兩白銀,使交行受到極大損失,使李經楚便引咎辭職,算是再也沒了和盛宣懷競爭的資本。
盛宣懷,這個被李鴻章稱之為“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的快70的老朽,成了清廷最後一任郵傳部大臣,而徐世昌,現在可是清廷中樞唯一一位體仁閣大學士,這可是清代文臣的最高榮譽了,算是位極人臣。
“徐大人,鐵路的修築必須收回國有,錫良大人的初心是好,但是由私人募集的鐵路這些年修了多少公里?這都多少年了!”盛宣懷說道。
盛宣懷這一生可以說是為清廷的商業發展盡了全力,一手創辦了清廷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以小博大的吞併了美國旗昌洋行(當年的長江航運被美國旗昌洋行和英國太古洋行壟斷),更是逼迫美英等帝國洋行,接受長江航運的“平價協議”。
之後創辦了清廷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紅十字會。
而從10年前開始,盛宣懷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鐵路上,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逐漸在他的心裡生根。
徐世昌沒說話,只是想著川漢鐵路的爛攤子,擱在後世,其實這事兒就像是一起集資詐騙,錫良從四川走後川漢鐵路的管理公司就開始把錢朝著滬上轉移,最後投入了橡膠股市之中。
川漢鐵路成了印度的高鐵,修了多少年了,才修了多少公里?
“我也是想趁著攝政王讓我處理橡膠股市之後的爛攤子,以雷霆萬鈞的手段將鐵路收回國有。”盛宣懷說道,目光灼灼的盯著徐世昌,期待著得到他的支援。
《清史稿》中,對盛宣懷的評價是誤國首惡,就是因為這件事情。
清廷還是那個清廷,還是那個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一貫作風,為了平息橡膠股市,清廷政府從洋人的銀行中可是借貸了不少的銀子,而這筆銀子的償還,可以說就動了鐵路的念頭。
而對於這筆錢,新上任郵傳部大臣的盛宣懷是這麼辦的,將已經花費了的鐵路修建款項由政府按照比例給予國家鐵路股票,對於剩下的款項則歸入朝廷國庫,至於修建鐵路過程中虧掉的一些錢,清政府概不負責。
這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奪了鐵路不說,還把錢奪走了。
徐世昌知道,今年5月多的時候清廷其實已經透過了這項法案,但是後續的影響還在繼續,“盛大人,此舉或是要引起地方的反彈啊。”徐世昌說了一句。
“徐大人,再沒有別的辦法了,橡膠股市的窟窿太大了,而民間修築鐵路的事情也太慢了!兩權相重取其輕,但凡我能想到其他的辦法也不至於動這個念頭……”盛宣懷突然站了起來朝著徐世昌微微躬身。
意思便是讓徐世昌支援他,這次盛宣懷其實就是來遊說的。
“你想調兵鎮壓?”
“嗯,代理四川總督趙爾豐上報,成都的川漢鐵路股東已經在成都組織“保路同志會”,打算以武力的形勢拒不執行鐵路收歸國有。”盛宣懷說道。
“此事還得再斟酌斟酌!”徐世昌有些拿不定主意,或許軍機處的一眾大臣得好好商議一下了。
就在清廷中樞得到訊息,正在斟酌如何應對之後情況的時候,保路運動的風潮開始愈演愈烈,保路同志會以烽火燎原的形勢開始在四川、廣東、湖北、湖南逐漸成立,“保路同志會”是以“保路廢約”為宗旨,抗議清廷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同時反對清政府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財團勾結,把鐵路建築等權利出賣給帝國主義的群眾性組織。
保路同志會喊出了“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而多有華僑捐款修建的粵漢鐵路,宣稱“粵路國有,誓死不從”。全國數十萬人參加的保路運動發展為反對清朝統治的鬥爭,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
------題外話------
昨天第一稿寫出來,將盛宣懷寫成了一個清廷的爪牙,但是想想又不太對。猶豫了一個晚上,盛宣懷為什麼強硬的要把鐵路修築收歸國有,盛宣懷多年的商海浮沉,很是抗拒美英資本,那我覺得那就只有第二個因素了,商辦鐵路的修築太難監管了,盛宣懷已經快70了,想破釜沉舟一把,把清廷的鐵路修築再向著正規化上推動一把,一家之言,大家看個樂呵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