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王平明白,這個時候已經多說無益了。
與其繼續觸怒如日中天的馬謖反倒不如尋求一個自保之策。
畢竟,從大局來說,蜀國已然輸不起。
自然,後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司馬懿和張合在街亭成功的摧毀了馬謖的營地,不幸中的萬幸則是王平則透過疑兵計防止了進一步的損失。
回去之後,自然就輪到馬謖迎接諸葛亮的怒火了。
看著不成器的馬謖的傑作,諸葛亮自然心裡是滴血的。
畢竟,在諸葛亮本來的規劃中,這次馬謖只要守護好了糧道就能往自己的繼任者上升。
但是,隨著街亭的丟失,一次最具有威脅的北伐失敗了。
諸葛亮明白,很可能自己終其一生再也沒有機會了。畢竟,曹魏的防禦只會隨著生產力的恢復越來越強大。
但是,除此之外,更致命的問題則是繼任者的任命也顯得棘手了起來。要知道,這個時候整個蜀國的軍政大權都是握在諸葛亮一人手中的。
雖然將領之中魏延功勞最大,但是,畢竟是一介武夫,而在蜀中這個地方必須要一個文化程度高的人才能調和好荊州上層和益州本土人士的矛盾。
其他的人中楊儀等人又資歷不太夠,而李嚴則是屬於益州本土人士,諸葛亮並不放心。
於是,經過了充分的思考最終發現很難再挑出其他人來。
似乎這些人都顯得參差不齊,仔細挑都毛病不少。
接著,目光就放到了更年輕的姜維身上,姜維雖擁有所有諸葛亮喜歡的一些優點,但是姜維終歸來說還是魏國的降將,而且資歷尚欠。所以,諸葛亮並不敢就這麼直接委以重任。
於是,綜合來看,思索再三,諸葛亮發現似乎在這些人中就蔣琬比較可以信賴了。
但是,就之前的表現來看,蔣琬似乎還是不如馬謖善解人意。
所以,這麼一來,充分分析了這些人的優缺點之後,自然就最終還是認為馬謖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而且,在諸葛亮看來,馬謖受了這麼大的打擊後自然會痛改前非。
畢竟,本質上來說,其實馬謖是個聰明人,要不然,諸葛亮也不會看重他並一直著重培養。
自然,接下來我們所熟知的事情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蔣琬則成了託孤的唯一人選,姜維則學習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與此同時蔣琬和姜維所鎮不住的魏延也就成為了犧牲品。
畢竟,魏延的功勞確實太大了。
但是,馬謖之死卻又是比較離奇的事情。
因為,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馬謖之死其實有幾個不同的記載。
其一則是《三國志·蜀傳·向朗傳》的記載,在這裡面的記載中頗有馬謖自知重罪難逃,於是選擇逃亡的意思。而在這個過程中向朗由於知情不報於是也被諸葛亮生氣的免了官。
自然,這一記載和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有著很大的出入。
而第二則則是《三國志··蜀志·馬良傳》的記載,在這裡面的記載則是馬謖被關起來了,病死在獄中。
自然,這也顯得比較含糊。
第三則則是《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在這裡面,記載的則和我們所熟悉的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