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3章改變

李破不管這些,他心裡早就有了計劃。

他建長安書院時想的是科舉,到了今日一些新的想法就又誕生了出來,而他的為政風格早已固定。

依循當世之基礎,考量人們的風俗,觀念,以及能夠接受的程度,對一些事做出他認為有必要的改變。

最終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他要改變人們儒教為王的理念,就算不能動搖其主體地位,也不能讓讀書人以經義論高下,說出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愚蠢言語。

書院就是個很好的平臺,搭建起來之後,便可以在上面揮毫潑墨了。

而當世是個很好的時代,足可以稱之為承前啟後。

儒學發展到現在,其實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節點,自從漢時樹立了儒學為尊的理念,到了漢末受到戰亂的影響,加之五胡亂華,極大的動搖了儒學的地位。

前隋時文皇帝楊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重新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效果極為顯著,漢人紛紛恢復漢姓,胡人也給自己找起了祖宗。

到了文皇帝末年,除了慕容,獨孤之類比較特殊的姓氏還在,貴族的鮮卑名就很少再被人提及了。

這只是恢復儒教的一個方面,施行漢禮才是重中之重,因為禮之一字是儒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別看只是簡單的一個字,在儒教之中卻涵蓋極廣,它規範了人們的衣冠,行止,言談,甚至是接人待物等等,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找到禮的影子,所以後來的人們又把儒教稱之為禮教。

而在禮的基礎之上,才又延伸出了德行,仁義等等思想。

統治者為什麼喜歡儒教?就是因為它規範了人們的言行,凡是不合統治者心意的行為,都被劃到了禮教的對立面,這顯然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

李破當了幾年皇帝,對此的理解已經非常之深刻,再加上有著特異功能的加持,便也覺得當世是個做出改變的好時機。

當世的文壇大家多數出於儒教,宣揚的也都是儒家學說,可胡風南漸是不爭的事實,此時風氣很開放,人們的思維也很活躍,對新的事物接受能力很高。

也沒有什麼萬邦來朝,唯我獨尊的束縛,比如說今天聽到突厥稱臣的訊息大家都很高興,明日裡聽到原來是咱們向人家稱臣,卻也不會覺得有多沮喪。

經歷過戰亂的人們能過上幾天安生日子就好,要求沒那麼多。

讀書人也很活躍,而且非常的包容,絲毫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覺悟。

也就是說,儒教對大家的思想禁錮非常的單薄,有野心的人都知道,這將是一個做出改變的良機。

當然了,改變歸改變,卻不是推倒重來,只要腦子沒糊塗到家的人都不會那麼去做,去其糟粕留其精華而已。

什麼是精華,什麼又是糟粕?嗯……自然是皇帝說了算。

這無疑是李破腦海中輝煌藍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成做不成他都會努力的朝著目標前進,而佈局其實早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