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0章 私奔

亞歷桑德拉主動伸手過去,還換了明顯不怎麼熟練的英語:“你好,A,我是亞歷桑德拉·馬提尼斯,你可以叫我亞莉。”

A女郎倒是沒有當面不給某人面子,和亞歷桑德拉握了下手。

剛剛幫忙系安全帶的那位女侍再次過來,和西蒙確認一下,然後通知機組準備起飛。

西蒙一邊和亞歷桑德拉隨意聊著,一邊拿起A女郎遞過來的報紙,這是一份法國《西部報》,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全國性日報,A女郎已經標註過,這份報紙並不算重要但也頗為顯眼的時政版面是一篇針對昨天盧安達政府宣佈發現法軍參與大屠殺新證據的評論。

立場擺得很正。

文章嚴厲批評盧安達政府的指控完全是無端汙衊,而且是在某些反法勢力操控下的刻意抹黑行為。

報紙倒是沒有點明所謂的‘反法勢力’到底是哪一方。

這篇報道旁邊還貼了一張便籤,解釋《西部報》雖然號稱秉持中立立場,實則是法國政府的喉舌,西蒙立刻明白,大概就如同中國的某份超級大報。

隨即還有一份法國左派的《人道報》。

相比《西部報》故意把相關事件文章放在較次版面,《人道報》則是直接擺上了頭版頭條,簡單回顧兩年前那次震驚世界的盧安達大屠殺同時,文章強烈要求法國政府成立專門的調查小組,對於可能涉及當年大屠殺事件的法國軍方成員進行調查。

文章還連帶批評了現任總統希拉剋的一系列軍事政策,特別是從去年上任後就重新啟動的核試驗計劃。

1995年6月就職之後,法國政府突然宣佈重新啟動核試驗,1995年9月到1996年1月,短短半年時間不到,法軍密集地在南太平洋法屬新科裡多尼亞群島進行了連續六次核試驗。《人道報》批評希拉剋此舉可能挑起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將整個人類帶入不可知的危險境地。

再看其他幾份報紙,態度立場基本上是一半對一半。

沒有一邊倒,其實就可以想象法國政府此時所面臨的輿論壓力,畢竟參與大屠殺這種罪名,就像德國那樣,一旦被蓋上標籤,幾十上百年都擺不脫汙點,甚至會成為一種原罪。

因為希拉剋這位右翼政客的上臺,本就不和諧的美法關係再次緊繃。

西蒙利用盧安達對法國的攻擊雖是出於私人恩怨,其實暗合大勢,這件事不會只是昨天一篇《紐約時報》文章就宣告完結,而是直到法國政府私下裡給西蒙一個交代為止。

或者,也可能沒有交代,而是撕破臉相互對抗。

西蒙對此也沒有任何忌憚。

到時候,維斯特洛體系最多損失一些在法國的生意,而法國損失的,那可就很難確定。

快速瀏覽過幾份報紙,波音767也順利起航並在高空穩定下來。

西蒙召來一位女侍,讓她帶亞歷桑德拉去吃早餐,順便可以在機艙內到處參觀一下。大概明白西蒙要和自己助理討論工作上的事情,亞歷桑德拉很聽話地跟著女侍離開。

只剩西蒙兩人,A女郎這才彙報起一些需要西蒙知曉的事項。

今天主要是電影方面。

“洛杉磯那邊傳來訊息,嘉禾拒絕了我們關於《警察故事4》的合作方案,轉投迪斯尼。迪斯尼開出了28%的北美票房分成方案,比我們給出的分成方案多出5個點,而且在宣發和後續渠道上都願意讓步更多。丹尼昨天最後嘗試挽留無效,只能向嘉禾發出限制函,要求這部電影不得使用過去一段時間雙方曾經商討過的劇本創意,更不得對《尖峰時刻》系列有所模仿。”

《警察故事》系列不需多說。

按照常理,傑克·成在《尖峰時刻》系列成功後,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好萊塢。不過,《警察故事4》是在《尖峰時刻》開拍前就已經答應老東家的一個合作專案,以傑克·成和嘉禾的關係,當然不能食言。

《尖峰時刻》北美大爆後,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嘗試進軍好萊塢的嘉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重新修改本來已經完成的劇本,打算把《警察故事4》做成一部再次衝擊好萊塢的國際性影片。

簡單來說就是增加海外角色和相關故事線,並且在海外拍攝。

類似《紅番區》那種。

專案重新規劃,首先當然是挑選好萊塢合作伙伴,此前幾次都合作愉快的丹妮莉絲娛樂旗下新世界影業團隊自然是首選,新世界影業方面也反應積極。

不過,因為《尖峰時刻》的成功,底氣大增的嘉禾開始嘗試爭取更多利益,特別是近期恰好出現了《黑俠》這樣的反面事例,嘉禾方面表現的更加堅決。

至少這次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賣斷版權。

專案重新規劃後,新世界影業團隊對《警察故事4》的票房預期,相對樂觀也只有5000萬美元左右,畢竟這個專案本身就帶著一些無法完全融入好萊塢的缺陷,5000萬美元還是看在《尖峰時刻》人氣帶動的基礎上。

總而言之,新世界影業也不可能給出太離譜的條件。於是被好萊塢虎視眈眈的其他一干製片廠搶走,最終花落迪斯尼。

海外影片在北美髮行,出品方如果要求分成,通常都只有十幾個點,超過20%的都很少,因為電影本身性質,大部分發行方本來從院線那裡拿到的分成比例都會低於標準的55%,而且收取的發行分成也普遍高於好萊塢平均。

《警察故事4》這個專案雖然特別一些,但嘉禾在投資上完全不打算讓外人插手,新世界影業只做發行,許諾宣發全包的情況下開出23%的純分成已經相當慷慨,畢竟這終究是一部帶著明確港片基因的電影,風險不小。

而且,沒有足夠的利益驅使,新世界影業憑什麼把資源給你,發行自家出品影片不是更好?畢竟每年的電影檔期和電影資源都是有限的。

迪斯尼給出的分成比例看似只比新世界影業高出5個點,但在宣發和後續渠道上再一番退讓,哪怕按照5000萬美元的樂觀票房預期,也基本沒多少利潤,除非影片像《尖峰時刻》那樣成功。

只是這種機率,不能說絕對,但也比某國男足進入世界盃的可能性高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