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聊著,吃過早餐,維羅妮卡親自送墨爾本去學校,珍妮弗繼續在家養胎,西蒙夫妻倆則是乘坐直升機從杜梅岬出發直線越過海灣趕往聖莫妮卡市南的普雷亞維斯塔,SpaceX總部。
今天這邊將會進行一次公開的火箭引擎測試。
經過一年時間被西蒙隨時驅趕鞭策地高強度研發,SpaceX團隊正式推出了第一款火箭引擎,命名為梅林1號(Merlin1)。
這一名字是西蒙從SpaceX團隊公開徵集而來,當然,稍微做了點弊,內定了某個名叫埃隆·馬斯克的傢伙提供的名字。
乍聽起來,‘梅林’這個名字似乎與曾經SpaceX的‘獵鷹’、‘猛禽’之類的名稱不搭,實際上,梅林是‘Merlin’的音譯,這個英語單詞是‘灰背隼’的意思,都是猛禽。
不過,全新的梅林引擎,與原時空中SpaceX的那款梅林已經完全是兩碼事。
曾經SpaceX的梅林引擎,通俗點說,設計方案其實是來自NASA旗下的一款公開引擎架構,和晶片領域諸多廠商使用的ARM公版架構概念類似,然後在SpaceX團隊的改進下,最終成為著名的梅林系列。
這一次的全新梅林引擎,技術基礎則是來自前蘇聯著名的RD170火箭引擎。
曾經的初代梅林推力只有30多噸,RD170卻是推力超過700噸的巨無霸,兩者就是早期ARM晶片和奔騰級X86處理器的區別,即使是更能體現均衡效能的‘推重比’,初代梅林45的數值也遠低於RD170的75。
說起來也有趣。
西蒙對此不多的專業記憶中,後來的梅林系列,倒是越來越像RD170,其間發生了什麼不言而喻。
西蒙這次也算‘一步到位’。
說起來,從去年初組建SpaceX團隊到現在,一年時間,圍繞這傢俬人航天公司,其實發生了很多事情。
西蒙夫婦在普雷亞維斯塔的SpaceX總部下了直升機,過來迎接的一群人,可謂最能體現過去一年SpaceX周邊發生的一切。
這些人當中,除了SpaceX的團隊,還有NASA的官員、洛克希德馬丁的高層、烏克蘭國家航天局的代表等等。
事情還是要從西蒙私下從烏克蘭拿到大批航天核能資料說起。
航天方面,既然SpaceX決定採用RD170技術,雖說航天領域因為其特殊性,很難有什麼專利可言,但能有一些名正言順終究更好,西蒙乾脆就把烏克蘭當局拉進來。
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方面雖然保留了全套的RD170引擎技術資料,但缺少俄羅斯產業鏈輔助的情況下,已經喪失了獨力生產這套引擎的能力,再加上維斯特洛體系與烏克蘭政府的緊密關係,以及實實在在的利益,基輔方面欣然同意了相關合作。
不只是RD170,在維斯特洛體系的運作下,烏克蘭方面幾乎把可以轉過來的家底都拿了出來。
這一切技術轉讓的條件,只是區區2500萬美元的現金,以及在SpaceX之外雙方共同成立的一家專門用於火箭引擎對外銷售的殼公司20%的股份,相當於烏克蘭方面只能享有SpaceX對外出售引擎時的20%利潤分成。
另外,SpaceX生產引擎自用乃至今後發展的其他業務,烏克蘭方面都無法再參與利潤分成。
無論是SpaceX的發展目標,還是利潤大頭,其實都是將來的自有業務,要知道,提供全套發射服務,和只出售引擎,利潤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名正言順地獲取大批前蘇聯航天技術的同時,西蒙還再次接收了一大批相關領域專家。
全新的梅林1號能夠在一年內誕生,這些前蘇聯專家功不可沒。
不過,這次的梅林1號,最大的進步還不是在RD170基礎上的改進,而是順利啟用了3D列印技術,這又涉及到過去一年的複雜公關與技術整合。
西蒙去年收購了一家名叫3DMiracle的3D列印公司,隨後一年,開始專門針對火箭引擎的3D列印進行技術攻關。
因為涉及到軟體、材料等方方面面,只依靠3DMiracle的團隊當然不夠。
軟體方面,3DMiracle與維斯特洛體系重倉持股的工業設計軟體公司歐特克進行了合作。
材料方面,這也是3D列印火箭引擎最大的難關之一,因為引擎材料的列印合金,需要研磨成低於500微米的均勻顆粒,還要在無氧環境下進行。西蒙親自插手,呼叫查閱了美國幾大國家級實驗室的積累,這才順利找到了相關的技術與團隊。
否則的話,雖然也只是時間問題,但也肯定無法在一年內搞定。
最終,針對火箭引擎的3D列印技術的攻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得采用傳統鑄造方式六個月才能完成的火箭引擎,製造週期縮短到了1個月。不僅如此,由於3D列印之下,曾經需要數以百計零件拼接組合的引擎很多部分都得以一次成型,梅林1號引擎的穩定性也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