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一家來到澳洲,先陪伴了兩位老人一些日子,順便日常應酬,又去了塔斯馬尼亞休閒幾天,順便看看自家的產業,從塔島返回,時間已經進入1月中旬。
墨爾本。
這是1月13日,週四。
從塔島返回後,也並沒有急著回洛杉磯,而是繼續在這邊開始一些工作。
昨天就剛剛去過《正義聯盟》的片場,新年過去,當下專案已經全面重啟,預計5月份就能徹底結束拍攝,算上後期,恰好不耽誤年底檔期上線第一部。
今天在墨爾本市中心的約翰斯頓控股總部。
接下來幾天,計劃要討論不少的事情。
比如今天,話題就是關於在安哥拉修建一條鐵路的事情。
安哥拉的內戰還沒有徹底結束,與剛果接壤地區也不太平,不過,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的權力卻逐漸穩固,哪怕不穩固,維斯特洛體系也會讓他穩固下去,畢竟這是一個前提。
算上過往幾年的鋪墊,接下來就是更深入的佈局。
想要將安哥拉的各類資源源源不斷地從內陸地區運出,當下這個國家在殖民時代殘留下來的一些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遠遠不過。
說起這個,西蒙近期也難免再次思考某個問題。
西方國家為什麼不重視非洲的發展?
曾經的一些論調,比如一直要非洲做一個廉價的原材料基地之類,其實沒錯,但也不全對。
非洲是發展過的。
殖民時代,西方國家也一度在非洲大力投入。
就說安哥拉,70年代的巔峰時期,安哥拉作為咖啡生產大國,咖啡的年產量一度達到20多萬噸。再然後,非洲各個陸續獨力,又爆發了廣泛的內戰,結果是摧毀了曾經的一切。
前幾年,維斯特洛體系在安哥拉開闢大型咖啡種植園之前,安哥拉的咖啡年產量已經只剩下可憐的不足5000噸。
其他產業,在經過幾十年的戰爭之後,也大致如此。
同樣,非洲的其他更多國家,都有著類似的規矩,戰爭摧毀一切,再加上西方切斷了對非洲的普遍資產,然後就是現在,貧窮,落後,一無所有。
與此同時,在最近幾年的時間線上,非洲戰爭背景下,西蒙資本自然不可能隨意進入非洲,於是找到了更好的方向。
比如拉美。
拉美在七八十年代也一度繁榮,然後,基本上都倒在了差一步跨入發達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門檻上,至於過程,大概和韓國剛剛經歷的類似,韓國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0美元,然後,就遭遇金融風暴,引發經濟危機,再加上沒有完整的主權,國家經濟迅速被西方資本滲透。
除了拉美,還有亞洲。
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的四小龍四小虎,都是西方資本持續輸入扶植的結果,當下也包括中國。
直到現在的2000年。
資本是無情的,逐利的,不會刻意去針對誰,除非你能給它好處。
因此,過往幾十年非洲的崩潰,原因主要還是非洲內部的問題,當然,誰也不可否認其中的大國博弈,小國淪為棋子。總之,相比亞洲和拉美,乃至蘇聯崩潰之後的東歐,非洲實在不是一個太好的投資所在。
道理很簡單,在亞洲投資1000萬,一年能穩穩增值15%,在非洲投資1000萬,可能轉眼就因為一場戰亂雞飛蛋打了,你說資本怎麼選?
再就是2000年之後。
曾經的歷史上,非洲在2000年之後逐漸穩定下來,經濟是有著一定的發展的,只是,發展並不明顯。
原因也很簡單。
只是亞洲的一箇中國,直接撐起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引擎,全球資本都紛紛湧向中國及其周邊,還是回報率的緣故,誰會到非洲亂投資?
嗯。
也不對。
其實是有的,還是中國。不過,誰也不可否認一點,中國的投資,賺錢的意圖不多,賺吆喝的傾向更大。因為是賺吆喝,賺不了錢,終究也不可能太下功夫,結果還是非洲經濟只在中國這個超級引擎外圍喝了一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