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瑞特公司1992年財報實在太惹眼,哪怕很多人都想要保持低調,終究未能如願。
赫斯特集團旗下的《舊金山紀事報》在這份年度財報出爐第三天就在報紙頭版釋出了以《網際網路產業大爆發,伊格瑞特年增長率400%》為標題的文章。
如果是一家營收體量只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美元的公司,年增長率達到400%,倒也並不算罕見。
然而,一家營收體量以億計算的公司,全年營收一躍從4.91億美元暴增到19.37億美元,而且不是經過企業兼併,只是公司本身的自然增長,這在全球商業史上都堪稱奇蹟。
要知道,《財富》雜誌統計的1992年美國企業500強,營收入門門檻也只有5.28億美元。
伊格瑞特公司1992年的19.37億美元營收,如果申報參與了《財富》雜誌美國企業500強的拍賣,已經足以衝到219名的位置。哪怕是1992年入門門檻達到23.29億美元的世界500強榜單,伊格瑞特公司都已經非常接近。
無論是美國本土的企業500強還是世界500強,都不是那麼容易邁入的。
就拿美國本土的500強企業來說,所有這些公司,1992年榜單上的平均年齡達到42歲,而伊格瑞特公司,成立時間卻只有短短4年。
而且,4年以前,大部分公眾,甚至都還對網際網路產業沒有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伊格瑞特公司,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領域。
這基本上也是事實。
隨著《舊金山紀事報》的頭版文章釋出,各方媒體的驚歎、質疑和攻擊紛至沓來。
最近幾年,伊格瑞特公司透過幾次出色的新聞事件運作,已經明顯讓傳統紙媒平臺感受到了威脅。
雖然伊格瑞特公司這份財報中來自入口網站的廣告營收只佔總營收的10%左右,傳統媒體還是如臨大敵,東海岸影響力很大的《波士頓環球報》,毫不掩飾地攻擊伊格瑞特公司的這份財報是譁眾取寵,是一種對資本和公眾的誤導,因此甚至要求聯邦當局對這篇‘別有用心’的文章進行調查。
無論外界的質疑和攻擊多麼猛烈,隨著文章的釋出,資本市場還是迅速對美國科技股板塊做出了最直接回應。
伊格瑞特公司並不是上市公司,思科和美國線上卻是。
而且,三家公司共同打造的一條完整的網際網路產業鏈,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
於是,2月初才剛剛衝破200億美元市值的兩家公司,隨著本身同樣大幅增長的財報報告出爐以及伊格瑞特公司這份爆炸式的年度財報資料洩露,市值直接向300億美元衝去。
紛紛擾擾中,時間進入1993年3月份。
而且,對於網際網路產業來說,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三月份。
伊格瑞特公司年度財報資料洩露的餘波還沒有平息,3月2日,就任總統還不到兩個月時間的比爾·克林頓,在繁忙的日程中正式展開在矽谷的訪問,為期一天的行程中,比爾·克林頓先後走訪了惠普、英特爾、思科、美國線上和伊格瑞特五家公司總部,並且在當天下午與斯坦福大學校園禮堂內發表了關於《資訊高速公路計劃》的演講。
比爾·克林頓訪問矽谷,日程中的五家公司,有三家都隸屬於維斯特洛體系,即使整個訪問過程中,某個年輕人的身影都沒有出現,這樣的安排,卻也已經足夠顯示維斯特洛體系與新任總統之間明顯的緊密聯絡。
因此,這次訪問後的第二天,科技股板塊的再次上揚中,思科的市值正式突破300億美元大關,當天收盤時,市值定格在312億美元。
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緊接著,3月的第二週,3月8日,美國參議院正式投票,透過了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推動醞釀已久的《資訊高速公路計劃》法案。
當法案正式公佈,整個世界的目光都瞬間聚焦其上。
這份為期20年計劃總投入達到4000億美元的跨世紀法案,核心內容是計劃建造一個由通訊網路、計算機、資料庫以及日常電子產品組成為公眾提供大量資訊的完善資訊網路。
法案的具體內容,則包括‘促進資訊產業投資’、‘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資訊保安和網路可靠性’、‘放寬頻譜管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方面面,總體而言,就是以整個美國可以動用的最大力量,推動資訊產業的發展。
曾經的歷史上,《資訊高速公路計劃》在1993年推出,當時網景瀏覽器才剛剛誕生,美國線上還沒有崛起,雅虎更是不見蹤跡,雖然克林頓政府儘可能為法案造勢,但還是很難讓公眾體會到這份法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