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週末三天給出了一個小小驚喜後,《黑俠》的完整首周票房最終達到1038萬美元。
相比丹妮莉絲娛樂在製作和宣發上總計500萬美元的投入,只是上映一週,出品方就直接收回了成本並開始實現盈利。
其實上映到現在,《黑俠》的媒體口碑一點都不好。
準確來說還有些糟糕。
哪怕在新世界影業的公關運作下,這部電影的媒體綜合評分也只有5.3分,並沒有達到及格水準。
大部分批評都集中在了影片的故事性弱和畫面粗糙兩方面。
這兩點都是事實。
因為北美上映版本經過了再次剪輯,將港版開頭的文字背景簡介直接刪掉,只留下一個開篇楔子,因此開場很長一段時間,對於不太願意動腦筋的觀眾來說,都不太明白這個故事到底在講什麼。
至於畫面粗糙,倒是還算有情可原。
畢竟這部電影摺合只有7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如果要拿來和燒掉了1億美元的《蒸發密令》對比,那太難為人了一些。
不過,雖然口碑差勁,耐不住宣發團隊的營銷做得太好。
又是傑克·成、昆汀這樣的大咖傾力推薦,又是與《蒸發密令》形成對比,網路平臺上的討論更是熱鬧,總之,該知曉的潛在觀眾基本上都已經知曉這部影片,不該知道的,也在有意無意之中聽到了《黑俠》的名字。
於是紛紛買票進場。
最終結果就是這部事先幾乎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港片意外擠入了熱門暑期檔的周票房前五名。
雖然票房只有1038萬美元,但按照1276塊銀幕計算,《黑俠》開畫首周的館均高達8137美元,完爆第四名《終極笑探》的5466美元館均資料。
恰好為了給即將上映的《碟中諜2》騰出銀幕資源,丹妮莉絲娛樂復活節檔期的《神探飛機頭2》和《太平間鬧鬼事件2》一起在本週下畫,讓出足夠資源給《碟中諜2》的同時,因為《黑俠》的出色表現,新世界影業團隊還在一些此前資源比較少的區域額外又為這部電影增加了200多塊銀幕,使得影片次周銀幕數達到1534塊。
畢竟超過8000美元的館均,足夠達到增加銀幕的標準。
大部分時候,世界就是這樣奇妙。
同樣的一部電影。
有人歡喜。
有人愁。
《黑俠》在北美上映的同時,大洋彼岸的港島,這部電影也同時開畫,還利用了影片成功擠入北美暑期檔這樣的宣傳噱頭熱鬧地炒作了一番。
只可惜,開畫七天,《黑俠》的港島票房只有379萬港幣。
以這樣的開局計算,影片本土總票房很可能只有1000萬港幣左右,即使當初新世界影業作為合作方承擔了200萬美元的製作費用,港方製作公司投入的資金還是達到4500萬港幣。
本土只收回1000萬港幣,哪怕東南亞地區的票房是本土的兩三倍,最終虧損也可能高達3000萬港幣。
鉅虧啊。
再看北美,首周1038萬美元,按照此時港幣對美元的7.76左右匯率,一週就收回了摺合超過8000萬港幣的票房。而新世界影業總計只投入了500萬美元,一週開始盈利,以後都是盈利。
都是盈利啊。
只是北美院線發行,首周1038萬美元,總票房預期相比最初再次提高,預計能到2500萬美元左右,按照55%的好萊塢典型分賬比例,只是這部分盈利就超過800萬港幣,摺合超過6000萬美元。
這還不算歐洲發行收入。
這還不算後續錄影帶和電視播放收入。
一邊是3000萬虧損,一邊是6000萬盈利。
而且,根據當初的投資協議,兩邊利益切分的明明白白。
根本沒有找補的可能性。
大洋彼岸某位投資製作《黑俠》的大佬看到這樣的虧損收益對比,既有些想要吐血又難以抑制地生出一股想要砍人的衝動:西蒙·維斯特洛,唔好讓我喺港島睇到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