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9月11日,週三。
西蒙一大早就趕去舊金山,與此同時,汀科拜爾也在上午九點鐘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與蘋果公司達成涉及總金額40億美元的收購方案。
輿論頓時譁然。
蘋果公司當下的傾頹泥淖狀態眾所周知,這兩年甚至成為業內媒體最喜歡批評奚落的一家公司,隨著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自然壟斷優勢逐漸明朗,再加上Wintel聯盟的越發根深蒂固,現在誰也不認為依託PowerPC架構和落後麥金塔系統的蘋果公司還能夠逆勢翻盤。
沒想到,最近幾年新銳崛起的汀科拜爾,會突然來這一招。
隨著記者會的召開以及新聞通稿在各個平臺上的釋出,網際網路上首先出現大批針對性評論,大部分專業或非專業人士幾乎一邊倒地不看好汀科拜爾公司的這次收購,認為這是在主動招攬一個累贅。
要知道,雖然截止昨日收盤時的蘋果市值已經只剩下21億美元,但畢竟是成立已經20年的美國老牌電子巨頭,當下蘋果公司的年營收依舊達到百億美元級別,旗下除了各型別的個人電腦,還涉及伺服器、印表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等十多條產品線。
&n與iPlayer兩款產品的持續銷量大漲讓汀科拜爾全年營收增長有望達到60%,這家公司全年營收也只有200億美元左右。市值方面懸殊到相差一百多倍的兩家公司,營收方面,其實只有兩倍的差距。
這也足以說明蘋果的瘦死駱駝比馬大。
業內普遍認為,汀科拜爾收購蘋果,很可能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擴充自身的產品線。
這絕對是一個昏招。
因為蘋果公司之所以走到今天,除了核心的個人電腦業務上出現嚴重失誤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節制地擴張。看似‘百花齊放’,但實際上,大部分急於求成的周邊產品業務都處在虧損狀態。
隨著核心的PC業務沒落,其他周邊產品線更是成為造成多米諾效應的累贅。
當然,也有聰明人聯想到了汀科拜爾或者維斯特洛體系吃下蘋果的真實目的,為了專利,以及整個PC產業。哪怕維斯特洛公司是微軟的大股東之一,但雙方之間的摩擦齟齬,也並不是什麼秘密。
因此,不少專業人士也撰文分析汀科拜爾收購蘋果,很可能是要與伊格瑞特聯合,一起進入PC產業,避免在網際網路終端裝置上遭遇微軟的掣肘。類似討論同樣引起了廣泛熱議,只是大部分的傾向結論依舊不看好,畢竟微軟此時在作業系統市場上的優勢實在是太大。
所有這些紛紛擾擾,都直接地反映在了北美股市上面。
西海岸收購訊息正式公佈時,東海岸已經是中午,截止美東時間下午四點鐘收盤,蘋果公司股價一天之內暴漲19%,收盤市值達到25.3億美元,單日市值增幅達4億美元,距離汀科拜爾28億美元的收購報價只差3億美元。
因為市場普遍不看好這次收購,汀科拜爾股價出現了2.7%的下跌,收盤市值為2723億美元。雖然股價縮水只有2.7%,但因為汀科拜爾本身的龐大體量,市值卻是足足蒸發了75.5億美元,按照當天收盤市值計算,幾乎相當與3個蘋果公司。
與此同時,由於媒體關於這次收購目的的分析,微軟也遭到波及。
當天下午收盤,微軟股價單日下跌2.5%,收盤市值為2697億美元,微軟股東同樣在一天之內損失了69億美元。
其實這段時間汀科拜爾對微軟市值的反超,同樣是媒體的討論熱點之一,因為兩者的市值體量相近,呈現拉鋸狀態,而且都在衝擊3000億美元關口。
不得不說,原時空中本該引領新科技浪潮鰲頭的微軟,這一次實在被維斯特洛體系奪走了太多‘氣運’,以至於接下來的市值最高點,很難再像曾經那樣衝破6000萬關口。
現在,雖然這次收購的真實意圖還沒有顯現,微軟已經受到波及,比外界更容易猜到西蒙這次收購目的所在的大門同學頓時很難淡定下來,西海岸的午餐之後,西蒙剛剛與C女郎等人離開餐廳,對方的電話就打了過來。
接通了手機,西蒙也沒有避開C女郎等人,一邊繼續走向汀科拜爾總部大樓的一間會議室,一邊對著話筒說道:“嗨,比爾……當然,要不然我收購蘋果做什麼……我當然沒忘記我也是微軟的大股東,不過,比爾,你覺得微軟完全佔有作業系統市場是一件好事嗎……我們還是不要爭執這些,你要明白,我並沒有過分壓制微軟的網路業務,就是因為我知道一項產業想要發展進步,競爭是最好的催化劑,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等待迎接挑戰,而不是嘗試讓別人不要和你競爭。”
收起那邊主動掛掉的電話,西蒙只是笑笑,一行人也來到了會議室。
伊格瑞特那邊的桌面Linux作業系統開發團隊幾位負責人也同時抵達,大家在會議室坐下,開始下午的議題:結合即將拿下的蘋果和伊格瑞特積攢了幾年的作業系統研發成果,開發汀科拜爾品牌的Linux版本個人電腦。
西蒙在會議桌旁坐下,很自然地掌握了會議的主動權,首先開口道:“這次會議的內容大家都已經知道,關於收購蘋果之後的汀科拜爾個人電腦開發計劃,暫定名為iMac系列,這是汀科拜爾已經申請的諸多商標之一。我只說兩點,第一,iMac系列將會採用伊格瑞特的Linux桌面作業系統,第二,這款個人電腦放棄蘋果原有的PowerPC架構,採用Intel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