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達到頂點應該在10月份。
曾經的記憶裡,因為東南亞金融風暴在10月份達到頂點,還導致了北美股市觸發了因為87股災特意立法滯後的第一次熔斷。
大風大雨中,有著索羅斯衝鋒在前,維斯特洛體系則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著自己的佈局。
週一返回紐約,西蒙處理的工作之一就與近期的各種佈局有關。
這次主要是臺灣的某個晶圓代工企業。
臺積電。
因為當下半導體產業依舊以自產自銷為主,臺積電還遠沒有達到曾經的巔峰,記憶中新臺幣也會在10月份左右失守,再加上亞洲經濟形勢的必然惡化,同樣也是維斯特洛體系入局的最佳時機。
臺積電的股票在臺灣和美國都有上市,雖說現階段股價還沒能達到最低點,也已經是可以持續買入的時機。
此外,上次既然安排過了諾基亞、汀科拜爾等維斯特洛體系企業針對韓國寡頭的策略,臺積電自然也不會錯過,只不過,相比韓國那邊,維斯特洛體系針對臺積電的訂單並不多,還是那句話,現在的臺積電,遠沒有達到後來的巔峰,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都不算頂尖。
臺積電的崛起,說起來同樣還是與這次金融危機有關。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實在改變了很多事情,包括此前強勢的日本和韓國的很多半導體企業被迫關閉,為了節省成本,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公司開始啟用代工模式,最終促使臺積電崛起。
對於臺積電,西蒙並不追求絕對控股,不過也不是純粹投資,大概會追求30%左右的股份以及相應的投票權。
畢竟是尖端科技,胡亂插手就是亂搞。
西蒙不會這麼做。
當然,因為半導體代工同樣是資金密集型企業,發展過程中持續引入資金使得臺積電目前就已經傾向於大眾持股,拿到臺積電30%,其實就已經擁有決定性的話語權。
再多也沒必要。
西蒙現在已經不追求賺更多錢,而更加看中維斯特洛體系資本對各個產業領域的控制權轉化,能以最少的資本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才是西蒙更看重的。
亞洲金融風暴之外,還是北美的暑期檔。
大規模上映首周現象級地斬獲了2913萬美元之後,上映第三週,《臥虎藏龍》的銀幕數再次增加到2315塊,再加上這部電影持續發酵的人氣,影片在8月8日到8月14日的這個票房周,最終跌幅只有17%,再收2416萬美元。
上映三週時間,這部投資1500萬美元的華語武俠電影,累計票房迅速達到6083萬美元。
即使最近幾年的功夫熱讓好萊塢對相關題材都頗為重視,然而,一部完全拋開西方元素的純正華語武俠電影,區區1500萬美元成本,三週時間進賬超過6000萬,明顯還有著跨入億元票房俱樂部的潛力,還是驚掉了一大片的眼球。
不僅如此,《臥虎藏龍》在北美大賣時,英國那邊,《光豬六壯士》的訊息同樣傳來。
憑藉5月份在戛納斬獲金棕櫚的光環,《光豬六壯士》8月8日在英國以503塊銀幕開畫後,再加上本身題材意外引爆了英國媒體的輿論,同樣的8月8日到8月14日開畫首周,這邊只有200萬英鎊的低成本影片,一舉斬獲了816萬英鎊的票房,摺合美元1251萬。
英國電影市場雖然在歐洲舉足輕重,但終究無法與北美比擬。
再加上《光豬六壯士》的體量,首周816萬英鎊,同樣近乎一個奇蹟,哪怕是7月份在英國同步上映的《獨力日》,當時可是超過800塊的銀幕規模,首周票房也才868萬英鎊。
現在,一部投資200萬英鎊的小片子,首周票房幾乎與《獨力日》這樣的大片相當,怎能不讓人意外?
於是乎,再往年這種8月份明顯已經沒有太多影片能引起關注的暑期檔末尾,很多關注電影的公眾開始遭遇《臥虎藏龍》和《光豬六壯士》兩部影片的資訊轟炸。
明明是體量很小的兩部電影,無論是單週票房體量,還是預計的總票房規模,都遠遠無法與《龍捲風》、《獨力日》等大片相比,但,莫名其妙地,就是形成了一股風潮,很多人每天都開始關注兩部影片的票房資訊。
仔細研究一番,這種心態其實也很好理解。
西方本就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社會,公眾很樂意看到小人物實現大夢想。
無論是《龍捲風》還是《獨力日》,投資上億美元級別,成功了是必然的,失敗了才會讓人唏噓。而《臥虎藏龍》和《光豬六壯士》,一個1500萬美元,一個200萬英鎊,現在卻是在創造遠超它們自身體量的票房,這種弱者逆襲的戲碼,天生能夠給大部分普通人帶來共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