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候選新任總理,低調,務實,無黨派,這些特徵和另外一個今年也才45歲同樣年富力強而且標籤幾乎一模一樣的中年人相似度非常高。
西蒙不知道曾經的俄羅斯政壇走向如何,此時,葉利欽讓自己女兒轉達給自己這樣一個訊息,其實也是一種表態,他很看重西蒙給出的某個人選,只是,目前依舊充滿了疑慮,才會選擇一個類似的新人推上位進行嘗試。
另外,顯然俄羅斯財政目前實在困難,再加上這次的邀請,葉利欽顯然也是希望西蒙能表示一下,哪怕沒有投資,至於西蒙去俄羅斯轉一圈,再稍稍表態一下,就像當初訪問中國那樣,外界就能對俄羅斯的經濟多出幾分信心。
信心這東西似乎很縹緲,然而,論在西蒙身上,絕對是實實在在。
而且,俄羅斯經濟之所以持續惡化,除了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連鎖效應,還有就是海外投資者普遍對俄羅斯經濟復甦信心不足的緣故,這其中,索羅斯其實也出了很大一份力,量子基金去年在西蒙遊說下大手筆撤出俄羅斯,不可避免會引發資本的跟風出逃。
總而言之,都是沒錢鬧的。
餐桌對面的西莉亞稍微等待了片刻,低聲道:“老闆?”
西蒙搖了搖頭:“告訴對方,我最近沒時間,接下來看情況吧。”
西莉亞依舊充滿了疑惑,聞言點點頭,目光裡還是帶著探詢。
西蒙感受到她的目光,笑著解釋:“或許你想到了,就當什麼都不知道吧。”
自家老闆都這麼說了,西莉亞也只能答應。
其實還是一團漿糊。
既然自己老闆沒有答應,顯然,並不是即將被葉利欽推上位的基裡延科,那,又是誰?
西蒙說完,主動說起了另外的事情,轉移話題,內心卻也在考慮這件事。總的來說,西蒙依舊希望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曾經的軌道,不過,葉利欽那邊,這件事顯然給了對方很大的壓力,明顯的顧慮重重。
這部意外。
如果西蒙在那個位置上,無論是出於對自己家族未來的擔憂,亦或,作為一個俄羅斯人,骨子裡對自己國家未來的遲疑,都不可能輕易做出某個決定。因此,對於這件事,西蒙如果不給出足夠的表態,很難有結果。而如果表態過於積極,反而也會讓葉利欽更加遲疑。
無論如何,接下來的俄羅斯執行肯定是跑不了的。
午餐之後,西莉亞依舊帶著明顯的問號離開,到時留下了一份基裡延科的個人檔案。
西蒙在下午的日程開始之前翻了一下,發現葉利欽雖然把俄羅斯弄得一團糟,倒是不缺少識人用人之能。雖然只有36歲,但基裡延科絕對是一個和某大帝類似的幹才。
仔細回溯記憶,大約記起,這人恰好也是曾經葉利欽連續更換認命的幾位總理之一,之所以最後沒能成為接班人,也是時運不濟的緣故。36歲,終究有些年輕,根基太淺,這是葉利欽所需要的,然而,也因為根基太淺,根本經不起什麼風浪。
恰好,1998年,對於俄羅斯也是大風大浪的一年,這一年俄羅斯經濟在蘇聯解體之後,再次滑向深淵。
自然要有人背鍋。
顯然,基裡延科難免成為俄羅斯經濟再次崩潰的替罪羊。
再往後,曾經的歷史上,某人作為葉利欽的接班人在最後關口上位,除了本人比基裡延科更強的實力,也有著幾分運氣成分。因為當時俄羅斯經濟已經處在最谷底,沒有了多少下降空間,隨後自然就是反彈。
時勢造英雄,英雄需時勢。
兩者缺一不可。
看完基裡延科的資料,西蒙暫時就把這件事放在一邊,大致也能確認,自己去往俄羅斯的時機,大概就是今年下半年,俄羅斯經濟再次崩潰,基裡延科被迫下臺。另外,西蒙大致可以猜測,既然葉利欽給了自己這樣一個訊號,隨著接下來的內閣重組,某人大概也會更進一步。
反正,以西蒙當下的視界,他只希望這個視界不要變得太早,至少在3G計劃執行到可以真正移民火星之前,別毀滅就行。
其他的,隨緣。
下午是連續幾個製片或發行會議。
涉及到《生化危機》、《哥斯拉》、《全民公敵》等幾部影片。
西蒙比較看重的反而是《生化危機》,下午的第一個會議,《生化危機》的遊戲開發團隊和電影製作團隊一起參與,西蒙親自主持。
隨著專案的不斷推進,西蒙也發現,《生化危機》,完全可以打造出一個迷你的電影宇宙。
要知道,曾經的《生化危機》系列,世界觀和時間線可謂都非常龐大,這一次,同時展開遊戲和電影兩條線,同樣也可以提前搭建起一個完善的世界觀背景。如果遊戲和電影兩個系列都能取得曾經那樣的成績,綜合收益要遠遠超過下午同時討論的《哥斯拉》和《全民公敵》兩個重磅炸彈專案。
另一方面,這次關於《生化危機》的製片會議還敲定了女主角。
西蒙最終選擇了原版的米拉·喬沃維奇。
最初倒是考慮過娜塔莎·亨斯屈奇,不過,斟酌之後,西蒙還是覺得,愛麗絲應該具有更多的野性與強悍氣息。娜塔莎在《異種》系列中倒是足夠強大,但並不算強悍,氣質反而一直偏弱,變身後倒是能給人一種反差,但直接用在《生化危機》中就有些不合適。
至於米拉·喬沃維奇,這姑娘這些年一直作為小角色活躍在好萊塢,雖說沒能如同曾經那樣搭上呂克·貝松,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西蒙想要找尋也非常容易,隨便找了個理由就直接拉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