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斯理》不敵《尋秦記》,才子不敵新人。”——《東方日報》
“倪框老矣,尚能飯否?”——《星島日報》
“倪框才盡,倪郎才盡矣。“——《旺角日刊》
倪框看著這些報紙感到無盡的屈辱。
這段時間以來,因為《尋秦記》在《新界日報》連載,導致《新界日報》的報紙銷量大增,其他的報紙的銷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沒人會跟錢過不去,何況香江這個資本主義社會。
其他報紙沒有《尋秦記》連載,但並不妨礙他們搭下順風車。
沒有連載沒關係,他們便另闢蹊徑。他們瘋狂炒作倪框《衛斯理》不敵《尋秦記》的訊息,藉此來吸引讀者眼球。
當他們真的讓報紙銷量增長後,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添油加醋。
倪框此人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原來此人成名已久,確實有幾分才華。
倪框本是內地人,卻因犯下罪過逃到香江,靠寫作為生。
使他發跡是在1962年在金大俠的鼓勵下創作了成名作《衛斯理》一舉成名。
經過多年的發展,此人與金鏞,黃沾,蔡闌被被人合稱為“香江四大才子”成名至今。
他平生最得意的事就是“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並且結交了一幫至交好友。
不過此人雖然創作無數,但也有不少令人詬病之處。
他的最後基本上都是主角是外星人。“企鵝之爭”更成為香江笑談。
而最出名的的是他多次充當港府反內地的急先鋒,御用人。
因此上了內地的黑名單,最後更是在香江迴歸前遠渡國外,終生不敢踏上內地一步。
翌日,倪框來到了《明報》總部,因為他與金墉交好,所以他去見金墉從來不用通報。
“咚咚”
“請進”
一進門便看見金墉坐在辦公桌錢微笑的看著他。
“老倪啊,今天怎麼有空過來了,你可是無事從來不來《明報》啊。”金鏞打趣道。
倪框聽見金墉這麼說也不見怪,都幾十年的朋友了,要說了解他的也就這幾個老朋友了。
“渣兄,你不是明知故問那個《尋秦記》是怎麼回事,你看看報紙是怎麼說我的。”倪框聽見金墉的詢問再也忍不住說道。
“哦,此事我也有所耳聞,這都是那些媒體惡意炒作,跟《尋秦記》的作者關係不大。”
金墉也是一個愛才之人,雖然他並不喜歡《尋秦記》的風格,覺得豔詞太多,主角風流多情。
但此作者想法天馬行空,更是首創“穿越”如果稍加磨鍊,將來或許有一番大成就。
金墉乃心胸寬廣之人,不然也不會在他的筆下也不會在他筆下出現那麼多有情有義的人物了。
倪框見金墉似乎有愛才之意,心裡更加不舒服了。
“渣兄,我也不是嫉賢妒能之人,我不介意他出名,但我不能接受別人踩在我的頭上出名啊。想我名滿香江時他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倪框看見報紙上的“老矣”二字覺得特別刺眼。
倪框見金墉不為所動,知道老友的老毛病又犯了。多說無益,於是他走出明報大樓,準備離開時突然衝過來一些記者。
原來他們途徑《明報》,偶遇倪框,想起現在香江最火的話題“才子之爭”,也顧不得多想立馬衝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