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結了《尋秦記》的後續事宜,莫軒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徐凡搬離了原來的住處,在廣播道的一棟高階住宅內租下了兩間房子,住了進去。
廣播道因為雲集了香港電臺,商業電臺,亞洲電視臺,無線電視臺和佳藝電視臺五個臺而被香江人們稱為“五臺山”
因為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很多明星都在廣播道居住,甚至包括後世的某些大明星。莫軒在租房子時就聽房東說住在她樓上的是某某明星。
而這也是莫軒選擇租住在廣播道的原因,在這裡住說不定哪天出門就遇到那些後世耳熟能詳的大明星呢。
至於為何不去買別墅居住,莫軒有著自己的想法。
原來他在整理記憶時發現近期就會有一件轟動全港,直到二十一世紀還廣為流傳的大事件發生,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
那就是著名的佳寧集團詐騙案。
佳寧集團詐騙案是至今仍保持香港廉政公署多項紀錄,如案件的司法程式歷時17年,政府訴訟費用約兩億一千萬港元。
此外,並創下一十三年的最長保釋期、最高的保釋金、七年的最長引渡期與最多的同案調查員獲嘉許。
其他驚人數字包括案件涉及的貸款金額以一九八零年代幣值計算超過六十一億港元、
涉案逾四百萬頁證物檔案、接見證人約四百五十名、參與的廉署人員四十四名、一萬三千小時的調查人員工時,
以及因追查案件而涉足的其他國家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法國、美國、瑞士、澳洲和德國。
佳寧集團的主腦為陳松清,一九七七年,陳最初成立的是一家滅蟲公司,於次年即成為“佳寧集團”。
一九七九年收購一上市公司,將佳寧借殼上市集資。
之後數年透過不斷併購、買賣,集團迅速膨脹;其間並多次向多間金融機構貸款。
一九八零年,佳寧集團由當時被稱為“金牌莊家”的詹培忠以操控股價的手法使其股票價格狂飆十六倍而成名,
一度由一元,至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升至十七元九角,一時成為股票中只升不跌的神話,長勝將軍。
一九八一年佳寧集團號稱盈利二十億港元,一舉超過嘉裡道、船王包玉鋼和另一位華人富豪李嘉成,與當年滙豐銀行的盈利相差無幾。
上市不到兩年的佳寧集團居然能夠一舉成為與香港第一大銀行平起平坐的公司,陳松清這個南洋來的過江龍居然能夠和包玉鋼、李嘉成相提並論,這個神話實在是神乎其神。
佳寧集團的迅速崛起使市場驚詫,其股票價值不斷攀升,一些短線投資者實現了發財美夢。
在佳寧的商界神話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同時,不為人知的是陳松青其實正在製造著一個大騙局:陳松青和他的佳寧系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子公司、孫公司對股價的操縱,
透過“自己買自己”,得以維持較高的股價,以此來達到股市圈錢的目的。
一九八二年前後,中英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人們還看不清香港的前途,房地產價格大跌,各行各業均受到衝擊。
在這種形勢的衝擊下,佳寧集團的神話開始破滅。
一九八二年末佳寧集團宣佈資金週轉不靈,股價應聲下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