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慶祝恒大投資公司與怡和集團達成合作,圓滿簽約!”
蜂擁而至的各路狗仔,一看見主席臺上高高懸掛的那一條大橫幅,全部都忍不住八卦了起來。
“恒大投資和怡和集團合作了?他們兩家有什麼聯絡嘛?”
“簽約,什麼簽約,難道莫軒又要有什麼大動作不成!”
“來對了,來對了,我看今天肯定要出現了一個大新聞!獎金沒跑了!”
“怡和集團?沒想到那位現在的生意越做越大,都和怡和集團談合作了!”
在1832年7月1日,怡和洋行在華國的廣洲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馬地臣創辦。
早期的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華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
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出於自身的實際發展需求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洲遷至香江。
到了如今,作為深深的紮根於香江一百五十二年的怡和,早已憑藉著上個世紀的財富積累,成長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對整個香江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而在如今人人自危的香江,怡和集團的影響力更是得到了凸顯,成為了不少人選擇的指路明燈。
莫非,那些現在香江無數人視之為偶像的那位,又在繼大手筆成立益和地產之後,有什麼驚人之舉?不然恐怕他也不會這麼大費周章的專門召開一個新聞釋出會吧。
那麼,那究竟是什麼呢?
此時在大廳裡,就這麼一條簡簡單單的橫條,已經勾起了在場眾多狗仔的心思,這不——
“哎,你知道你們的大老闆今天這是唱的哪一齣嘛。”
一個膽大,在香江的報業界沉浮了不少年頭的狗仔就來到了莫軒旗下的官方報紙——《蘋果日報》的記者旁邊輕聲的問道,而在他的身後,還跟著一大溜的狗仔。
這個世界上,任何一件發生的事情都講究時效性。
而時效性,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自己的報紙能夠在其他的媒體之前探聽到某一樣絕密的訊息,那麼它們想不出彩也難啊。
既然已經知道了等下是一個大新聞,那麼他們當然能夠早一點知曉,便能夠大出風頭,獨佔鰲頭了。
而此時在場的所有人,如果說哪一家報社能夠提前得到內幕訊息的話,那麼肯定非莫軒旗下的《蘋果日報》莫屬了,誰讓《蘋果日報》是當事人的親兒子呢。
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聞言,《蘋果日報》的那幾個一直安安靜靜坐著的美男子偏了偏頭,瞧著他們眼前的這一大路的同行,臉上都不約而同的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在香江的報業,每一個狗仔都想去資本更雄厚,名氣更加大的報社工作,而現在他們所在的《蘋果日報》,已經成為了香江報業毋庸置疑的行業翹楚。
現如今的《蘋果日報》,早已成為了其他的同行心中的嚮往之地,誰不知道《蘋果日報》的福利,以及一系列隱性好處....
瞥了一眼眾人,《蘋果日報》領頭的記者帶著一股優越感的語氣,輕飄飄的丟出了一句話。
“你們這著急什麼呢,等著吧,到時候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