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金像獎。
在一九七九年,當時的臺島有金馬獎,但是已經初具規模的的香江電影界卻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影節。
於是在《電影雙週刊》的籌備下,一個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便簡單的開始了。
兩年前,《電影雙週刊》的主編陳白生忽然爆出一句“我們可不可以搞大它”,更是確定香江金像獎的誕生。
以當年《電影雙週刊》的人力財力,要辦一個頒獎儀式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能找幫手,終於邀得香江電臺一起合辦。
不過儘管如此,第一屆金像獎也是相當的簡陋,香江的電影人更是不把它當做一回事。
而去年,是星島報業六十週年紀念,想搞一臺sho作紀念活動,於是《電影雙週刊》又恰如其分的拉上了這個金主。
有了星島報業的支援,第二屆的金像獎自然比第一次要隆重了不少。
金像獎籌委會自行組班做製作,頒獎嘉賓二十多人,更請來日本導演大島渚,相當體面,《電影雙週刊》也跟著小火了一把。
“阿意,這是這麼回事?《電影雙週刊》怎麼會找我來合辦什麼金像獎啊?”
在紙張上,《電影雙週刊》的主編陳白生頗有誠意的誇獎了一番莫軒,以及他旗下的免費報紙《蘋果日報》為香江所做的貢獻。
在最後,陳白生提出了一個意向,第三屆香江電影金像獎由《電影雙週刊》與《蘋果日報》合辦。
面對這個一個請求,莫軒是真的迷糊了。
雖然他是重生者,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對於香江電影金像獎的瞭解還真的不多,莫軒僅僅知道它是香江電影業的權威,無數人以得獎為榮,還真不瞭解它具體的發展。
“嗨,老闆您平時是做大生意,或許不太瞭解這金像獎的事情。
去年的金像獎,雖然他們拉來了《星島日報》一起舉辦,比前年要好上不少。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星島日報》當時想搞大sho,又不想假手於人。
他們不是專業人士,自然攪不出好東西,過程當中自然有著諸多疏漏:工作人員欠缺默契,頒獎嘉賓讀了提名名單,卻不見影片片段。
舞臺設計的斜坡卻令頒獎嘉賓步步為營,甚至還有明星乾脆拒絕在上面走.....簡直錯漏百出,飽受了批評。
《星島日報》本來是為了宣傳的,卻遇到了這籃子破事,怎麼還會繼續做冤大頭呢。
我看啊,這《電影雙週刊》現在是把您當成了冤大頭了,您不用搭理他們。”
見自己的老闆主動的問起了香江電影金像獎的事情,範成意只好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跟他說了個清楚。
在言語中,範成意充滿了對金像獎的不屑。
而範成意的態度,也間接說明了金像獎的艱難處境。
在這一九八四年,如果說臺島的金馬獎是一個港澳臺,甚至整個東南亞的盛事,那麼香江電影金像獎真的算是一個白不上臺面的小孩,沒有多少人把它放在眼裡。
影響力與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語。
在範成意看來,《電影雙週刊》找《蘋果日報》一起合辦,完全就是把自己的老闆當成了冤大頭了。
“冤大頭?呵呵。”
聞言,莫軒的嘴角出現了一絲微笑。
在此時的香江,大多數人還沉浸在他花了三十一億港幣收購香江電燈公司的大手筆中,此時的他也是有錢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