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呼嘯而過。
坐在“勞斯萊斯”的車上,一身休閒裝的莫軒一邊用手撐著偏轉了一定角度的腦袋,一邊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詢問著一旁的少女。
那表情,顯得非常悠閒,隨意。
“嗯。”
迎著男人的目光,栢安妮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同時一邊點著自己的小腦袋。
大學生活,是她所憧憬。
原本,家境優渥的栢安妮,在英國留學的時候,便是高中裡面的優等生,甚至在半年前,已經提前被英國的牛津大學所錄取了。
只不過,當時的她,剛好被杜琪鋒,在大街上,海選電影《開心鬼放暑假》的女主角時,一眼給相中了。
然後,栢安妮的性子,不受約束。
就這麼,懷著當時對於表演的興趣,懷著對香江的娛樂圈的好奇,栢安妮進入了《開心鬼放暑假》的劇組了。
牛津大學,暫時也放棄了入學了。
不過,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栢安妮本人,以後就不打算讀大學,或者是如何了,只不過當時的她,較為的看中被選中當女主角的機會。
這不,現在,她就“再一次”要讀大學了。
“哦?那你說說,你想要讀什麼?”
一聽見一旁的栢安妮如此斬釘截鐵的點了點頭,莫軒的眼神中,迸發出了幾分的好奇,詫異。
大學,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詞彙。
在二十一世紀的華夏,有一句俗語,或許真實的反應了莫軒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學背景:
“大學生遍地走,高中生不如狗。”
雖然殘酷,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卻依舊是一個赤果果的現實,擺在一個又一個,憧憬著透過讀大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家庭的命運的莘莘學子。
當經過了迅速的擴張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的地位,那真的是可以稱得上是相當,相當的尷尬了。
在八十,九十年代的華夏,大學生,是一個“尊貴”的名詞,如果在鄉村,甚至是城市,哪一家,哪一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甚至專科,這都是要十里八鄉敲鑼打鼓慶祝的。
的確,當時的大學生,的確是天子驕子,值得慶祝的。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八九十年代,哪一個出了一個大學生,那麼它的整個家庭,在幾年之後,一定會得到一場巨大的蛻變。
至少,讓家裡的環境大大的好轉,這一點完全不成問題。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整個華夏的大學生就業難,畢業即失業現象愈演愈烈。
許多在校大學生抱怨在學校根本學不到什麼實用技術和能力,就業後的收入有時還不如一個農民工。
而在父母看來,含辛茹苦、緊衣縮食供養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後卻並沒有如願出人頭地,無力反哺家庭,培養孩子讀大學根本就是一場失敗的投資。
尤其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拼爹、拼裙帶關係等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也是他們就業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門檻。
既然兜兜轉轉也難以順利找到突破生存環境的通道,又何必苦讀多年、參加高考,去讀“無用又無望”的大學?
慢慢的,“讀書無用”論,盛行一時。
尤其,這種現象首先從農村出現。
過去靠高考改變命運的農村青年面臨無能為力的三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