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六十六章 選中目標

李亞東約莫想起來了,羅孚公司早前確實被一家公司併購,一九八八年英國宇航將其收購後,又把它更名回來,被冠以集團,這才有了羅孚集團。

此舉不外乎兩重含義。

第一,給它拾掇拾掇,提升一下逼格,爭取賣個好價錢。

第二,宇航裡的某些大佬們緬懷過去,想要儲存下這個英國汽車工業革命遺留下來的獨苗。

不過事實證明,情懷再美,終究抵不過現實利益,一九九四年,德國寶馬從英國宇航手上,收購了羅孚集團……

當然,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李亞東回憶起了當時的收購價——八億英鎊。

括弧:還是缺少了一個捷豹品牌的羅孚集團。

八億英鎊是個什麼概念?

眾所周知,英鎊很值錢,排在世界“最值錢”貨幣榜第五位。

八十年代末的英鎊更值錢,與人民幣匯率約為1:15,八億英鎊,也就相當於一百二十億人民幣,同等於三十二億美金,零頭不計。

福特……真是人傻錢多。

福特收購一個捷豹,在一九八八年的時候,就花了二十五億美金,而寶馬在一九九四年的時候,收購包含“路虎”、“MiNi”、“MG”、“羅孚”等品牌在內的整個羅孚集團,才花了三十二億美金。

這還不絕,更絕的是,兩千年的時候,福特又從寶馬手上購走單一路虎品牌,價格為二十七億美金……

而這個冤大頭卻是美國曆史上截止二零一八年為止,唯一沒有破產過的汽車公司,也實在是令李亞東十分費解的一件事。

好了,繞回到主話題。

英國宇航在羅孚集團身上肯定大賺特賺了一筆,這一點毋庸置疑——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因為其公司性質為私企。

如果是國企為了挽救民族工業,那就另當別論。

而英國宇航脫手整個羅孚集團攬回多少財富,這筆賬不難算:一九八九年出售捷豹給福特集團,回款二十五億美金。一九九四年全盤脫手整個羅孚集團給寶馬集團,回款八億英鎊,粗略折算為三十二億美金。

所以,總共就是五十七億美金。

而正如李亞東所瞭解的情況,八十年代末整個英國宇航的總資產不過百億多美金,它會拿出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資產去收購利蘭公司嗎?

可能嗎?

一家公司的總資產,可不代表現金流。

一家市值百億的集團,手頭能有十億現金流就算很不錯。

所以,李亞東斗膽猜測,英國宇航收購利蘭公司的價格,並不高,撐死不會超過二十億美金。

驀然想到這裡,他感覺自己的呼吸有些加重。

就算它二十億收購的好了,然後轉手一賣,五十七億美金……

拋開其他問題先不談,單是這筆買賣,就大可做得啊!

二十億美金,無疑是一筆龐大的數目,但如果真要弄,也不是沒有辦法。

李亞東目前所有的現金流,加上集團旗下的產業,肯定超過十億美金,而拿十億美金向銀行貸款十億美金,一比一的貸款比例,問題並不大。

當然,這個價碼是利蘭公司給到“自家兄弟”英國宇航的,給到別人是個什麼價碼,天知道?

所以想歸想,真想將整個利蘭公司收入囊中,估計以他的實力,還是夠嗆。

“德平,你有打聽過,那家利蘭公司有拆分旗下品牌出售的打算嗎?”

李亞東的心倒也不大,深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但凡能從利蘭公司手上弄來一個品牌,就很心滿意足。

多了在沒有找到接盤俠之前,也不一定能玩得轉,說不定還會成為累贅,要知道國外的員工福利機制可是相當嚴格的,多少巨無霸一樣的集團,就是被龐大的養老金體系給拖垮的。

他最想要的是路虎,原因很簡單,因為國人喜歡。

當然,他個人也挺喜歡。

說句不好聽的,路虎這個品牌的重心要早放在亞洲市場,早就火了。

這樣一個大鐵疙瘩,不好停車不說,還耗油,完全與歐洲市井小民的消費觀念相駁,除了英國原產地的那幫心有情懷的老頭子們外,恐怕也只有遙遠東方的一個“有車進,必加長”的神奇國度、且是一個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可以毫無保留的接納。

其次是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