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章
a.tie的節目外景錄制非常順利,最終出來的效果超出預期。
最終使用的創意版本不是最初的一版,是發生意外後段竟揚和姚津言一起碰撞想法弄出的新版本。
由於是低經費組,在佈景上自然不能大手大腳,結合國風歌曲,兩人選擇了僅僅使用打鐵花作為背景,場地是河邊的一處廣場。
歌曲開頭,背面大燈強光,鏡頭中逐一出現或站或坐在矮石景中的唱歌人的剪影。
到了第一段副歌部分,先是錯落有致的群像剪影,接著四周燈光漸漸亮起,顯露五人的清晰樣貌。
蒲月和餘禮垚是舞蹈對照組,一人黑色現代裝打扮,一人白色古裝打扮。現代舞與古典舞結合,一剛一柔,黑暗中的光亮,猶如現實與虛幻在拉扯。
姚津言和左右是唱歌對照組,一人黑色古裝打扮,一人白色現代裝打扮。姚津言雖然五官深邃,卻完全是東方骨相,而左右棕發碧眼,一看就是外國人,中外碰撞,穿越時空。
段竟揚是單獨的存在,沒有帶頭套,用原本的頭發做的現代發型,穿著黑白交錯的新中式服裝,既飄逸又利落。他與眾不同,卻又和其他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第二段副歌開始,背後的打鐵花乍然出現,絢爛一片。
唱歌跳舞進入高潮的同時,悠揚宛轉的笛聲響起,吹奏人正是段竟揚。他像旁觀者,不打擾一切,靜觀其變;又像講述者,知道結局,清楚每一個細節;還像經歷者,點點滴滴皆是他的回憶。
最後,只留背後的燈光,定格五人的剪影,竹笛聲戛然而止的同時打出最後一朵鐵花。火光散落,剛好颳起一陣風,流光溢彩,衣袂翻飛,畫面美不勝收。
錄制完成,現場響起一片掌聲。不只是為這場漂亮的舞臺,還為辛辛苦苦的日日夜夜。
大家都非常開心,熱鬧一片。
短暫的熱鬧過後就是散場。
尤其是衣著單薄的藝人們,裹著助理送上的厚衣服匆忙地先後離開現場。
段竟揚和姚津言比其他人離開得晚些,兩人不約而同放緩離開的速度,想在此處多待一會兒。
當其他三人都離開,現場的人數變少,兩人不免對上視線。
像是觸碰到了火,慌忙移開。
結束了,再不捨也得離開。多日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美妙的舞臺,該繼續往前走了。
段竟揚先一步離開,姚津言多停留了一會兒,與段竟揚保持距離。
這次的舞臺,段竟揚和姚津言付出了很多心血,相對的,這段時間兩人的相處也是最多的。
一開始兩人是公事公辦,畢竟時間緊,事情繁雜,但當麻煩逐一解決,事情步入正軌,一些東西便漸漸開始發生變化。
因為選曲是國風歌曲,兩人都想到了在舞臺加入傳統文化相關的元素,姚津言最早想到的是戲曲,段竟揚最早想到的是皮影戲,雖然型別不同,卻也是不謀而合。
具體加什麼傳統文化元素,還需多方面考慮。
由於經費問題,太費錢的沒法弄,因此兩人選了又選,為了找靈感,一起看了不少非遺紀錄片。就在公司的休息室裡,坐在地上或者沙發上,用膝上型電腦觀看。
看到打鐵花時,兩人都特別喜歡,不過光喜歡遠遠不夠,必須讓整個舞臺和諧,要相得益彰。
於是,兩人繼續苦思冥想,隨時有一點靈感都會分享給對方,不論是在吃飯,還是在坐車,甚至在洗澡、睡覺。
後來,在兩人的不懈努力下,古今結合的點子終於出現。
再後來,兩人又覺得還不夠,還需要再加一點層次感。姚津言想到了加樂器,而段竟揚恰好會一些適合加在這首歌當中的樂器。雖然大部分樂器他只是作為興趣略懂一二,但只要加急練習一番,在這次的舞臺上是夠用的。
選樂器時兩人格外愉悅放鬆。
姚津言也有會的樂器,是西方樂器。兩人考慮過中西結合,可多方面思考後覺得那樣反而複雜化,沒有重點,只用單一的中式樂器就足夠了。
中式樂器各有千秋,幾乎都能融入國風歌曲,就看哪個更適合此次的舞臺,更能有驚豔感。
段竟揚是好幾樣樂器都能演奏一段,除了傳統曲子,興致上來時,流行樂曲也是可以演奏一小段的,氣氛便不那麼一本正經。工作之餘,他還嘗試教姚津言學一學這些樂器。
姚津言有興趣,自然欣喜而放鬆。
學竹笛。段竟揚一邊解釋說吹奏時嘴巴不會完全接觸竹笛,讓姚津言放心跟他用同一把竹笛,一邊拿紙巾仔細擦拭吹孔後才把竹笛給對方。姚津言沒那麼斤斤計較,他喜歡竹笛的聲音,接過竹笛就開始嘗試。
學三絃。坐著彈,站著彈,躺著彈,彈著彈著,兩人還試著唱幾句戲腔。
學二胡。姚津言一開始拉得“吱吱呀呀”,刺耳,不好聽,於是小心翼翼的。段竟揚開玩笑似的用手堵耳朵,結果姚津言嘴一噘,大開大合地放肆製造“噪音”。幼稚“鬥氣”過後,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