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34章 秦吏(大結局)

於是在擴建章臺宮之餘,又大興土木,修築阿房宮,前後動用民夫數十萬,耗錢糧不知凡幾。

當年對這件事,喜在上書裡批評尤甚,也觸了始皇帝的黴頭。

這次回到關中,他倒也曾聽聞有一首新穎的賦在坊間流傳,其名《阿房宮賦》,賦曰:“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賦中極寫阿房之瑰麗,但卻不是羨慕其奢華,而是嘆息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正說中了天下士人的想法,故雖體例與世間文章略有不同,但卻深受好評,在官府有意無意的推動下,連連傳抄,一時間咸陽紙貴。

喜則只是默默聽完後,評價說作者本意不錯。

“但其中許多地方,過於誇大,而天下人不加辨識,容易盡信。”

又問起,此賦是誰人所作?其文采,有宋玉之風了。

恢感慨道:“不知,作者匿名,或言是商山四皓所作,他們在胡亥篡位時隱居商山,後見夏公輕徭薄賦,與民休憩,又被黃石先生所勸,如今入朝為黃老博士。“

不過商山四皓否認了這點,於是這首近來在識字人裡流傳頗廣的賦,便只能歸“無名氏”所作,成了抨擊舊朝施政的戰歌,也在關中掀起了一場反思始皇帝時弊政,並提倡節儉的運動……

當然,“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幾句,肯定是被某人刪過沒有的。

其實,此賦的“作者”本來想加上對阿房現狀的描述,但那腹中其實沒有多少文采,搔短了頭髮,添上去的詞句也總有狗尾續貂之嫌,御用文人們也差強人意……

除非是李斯還在人世,否則再難有人能寫出符合“作者”心意,並有如此皮相的續篇。

於是便只算半篇文章,倒是被懷疑是此賦作者的商山四皓,如今正在阿房與膠西蓋公一起,重立黃老之學。

來到阿房宮前,在上林掖池環繞下,宮殿還是如喜上一次遠眺它時那般壯麗,只是其中傳出的,不再是管絃嘔啞,而是郎朗讀書聲……

在魏秦宮女子和北伐軍士卒舉辦完集體婚禮後,阿房宮也沒閒著,在張蒼、陸賈主導下,御史府所藏,當年秦始皇令李斯從六國收集來的詩書、諸子百家之學,陸續由刀筆吏從竹簡謄抄到紙上,送到阿房宮石室存放,這兒被建設成了一個大圖書館。

恢說道:“夏公說了,有資格住進這耗費天下民力所築華麗殿堂裡的,不是皇帝,不是官吏,只有一樣。”

“那便是知識,是從三代以來,華夏流傳至今的絕學們!”

“儒、墨、黃老、道、法、名、雜、農、陰陽、,甚至是曾為禍天下的縱橫策士之書,除了兵家之學,在專門培養武吏的軍校授課外,其餘皆藏於此處。”

喜皺眉道:“攝政是想讓阿房宮,變成稷下學宮,重現百家爭鳴麼?”

作為商君、韓子的擁躉,喜其實是不太喜歡言語之士,畢竟這群公知學問做的不怎樣,倒是很喜歡以文犯禁,而且他們理論倒是一堆,但真正能用於實際的卻很少,別最後像齊國那樣養幾千人,卻在富國強兵上毫無建樹。

恢笑道:“父親多慮了,攝政說過,在阿房中,將不再分諸子百家。”

“只分學科!”

“學科?”

恢說道:“沒錯,有鑽研律法的律學,有鑽研古往今來禮儀的禮學,有研究名實之辯的名實學,有探討天地奧秘的天文學、地理學,有整理古籍的文獻學,外更有樂學、歷學,甚至連工、農、貨殖、方言、轉譯、百戲之事,也列了學科,林林總總,共有十九科之多!”

於是朝廷所徵募的博士,便不止是儒生,而包括了在秦始皇帝輿論收緊政策裡,在亂世的塵埃中,潛藏民間,頑強生存下來的諸子百家。

“夏公說,對諸子百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工農律數乃是顯學,夏公稱之為重點學科,各有一座單獨宮室,面向天下招募弟子,學成後多為基層官吏,或是去郡上教導弟子。”

“至於其他學科,如今只有數十名博士長者整理各科學問,每年使百餘名聰慧士人入學,一人可量力學習多科,而不必侷限在一門一派的窠臼中,如此既能百花齊放,又不至於產生門派紛爭,相互攻訐。”

黑夫的目標不只是讓諸子百家融為一體,還要……

“將阿房建設為世界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而且是雙一流……

只是暫時不打算接收番邦屬國留學生入學。

如此一來,不論是形而上的古典哲學,還是注重實際的樸素自然科學,甚至是研究人類自身制度的社會科學,都將在這座知識的殿堂裡發展,融合。

如果說國家政權和律令制度,是上層建築的話,那這些璀璨的知識,便是基於其上,更加危聳的空中樓閣,它們建設難,傳承更不易,亦是戰火與亂世最容易燒燬的東西。

這一切,喜不一定能全部領會,但亦感受到了,黑夫那勃然的野心。

對構建一個文明未來的野心!

比起拍腦袋東一錘子西一榔頭的發明創造,打造科學基礎其實更加困難,費時良久,但卻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正途。

在阿房看完這些文明的“空中樓閣”後,喜接下來,又在渭南的上林地區,瞧見了一個國家的下層建築——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