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體例,各房帳簿每三年封存入庫一次,因此方唐鏡調取舊檔案完全不需要經過六房。
陳典吏一驚,似乎想起了什麼,額頭上微微見汗,連忙道:“師爺真是了不起,屬下佩服,沒錯,成化十一年的人口正是這個數,不過,不過,時過境遷,生老病死……”
眾人似乎也想到了什麼,微微色變,看向方小師爺的眼神都有些變了,這土鱉不會是想捅馬蜂窩吧?
不可能的,他怎麼敢跟全縣士紳為敵?
這些人哪裡是什麼生老病死,而是成了“隱戶”。
人口與土地的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朝廷最重要的問題。
成化年間的土地矛盾不算太突出,大明朝也還沒有到積重難返的地步,但各種問題已經紛紛開始有了惡化傾向,尤其是江南一帶,一些地方已經有了糜爛的苗頭。
究其原因,還是朝廷對江南依賴太過,自耕農每年承擔的稅賦過重,所以寧可投獻土地到官紳人家名下,也不願意繳納朝廷賦稅。
官紳人家不用向朝廷納糧,自耕農將土地的投獻之後,家主會繼續讓其耕種,但是要上交的糧食卻少了許多,如此一來,自耕農雖成了家主的佃戶,負擔卻也輕了許多,起碼還能活得下去。
朝廷對江南監管極嚴,對投獻土地也是嚴格禁止,於是便有大戶與胥吏勾結,將那些投獻土地的農戶在黃冊戶口簿)上以各種名義劃掉。
如此一來,該農戶本人都“生老病死失蹤”了,其名下的土地或隱去,或成為無主之田,被士紳大戶“買”到自己名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部份“黃冊死亡、失蹤或根本不存在”的農戶便稱為隱戶。
這在各地幾乎已成了公開的秘密,官府也無可奈何,往往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方唐鏡譏誚一笑,道:“三年之內就生老病死三千三百二十六人,這讓朝廷如何看,天子如何看,還請陳典吏教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這……”陳典吏一呆,冷汗刷刷往下流。
這雖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可沒人敢拿到明面上說啊!
其餘諸房典吏雖然知道隱戶的事情,但聽到竟然有三千三百人之多,也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尼瑪這陳典吏實在是狗膽包天,這都百人裡有一人是隱戶了,當真好狗膽!
現在其他諸府的行情,一般控制在三百人裡隱一人,毫不引人注意。
不過縱然如此,大家也都不相信方唐鏡敢揭開這個蓋子。
這不僅僅是與全縣士紳為敵,而是與更個大明士紳為敵好不好,借你兩個膽試試!
“人口的事先放一邊。”方唐鏡淡淡的重新翻開一頁。
陳典吏擦了擦額頭,腳下一軟,順勢就坐回了座上。
眾人也舒了一口氣,果然,這位方小師爺並不敢揭開這個蓋子。
然後下一刻,方唐鏡的話就令陳典吏又火燒屁股般躥了起來。
“成化十一年,我江泉全縣有田八十四萬一千六百五十一畝,其中官田四十三萬一千一百三十六畝,為何之前陳典吏告訴學生,全縣現在只有八十三萬兩千五百二十七畝。”方唐鏡指著這一頁的一行數字,緩緩問道:
“官田數字不變,民田為何少了九千多畝,難道這田地也會‘生老病死’不成?還請陳典吏教我?”
五人對這個數字比剛才還要吃驚,九千多畝,尼瑪得值多少錢,如果真要較真,殺十次頭都夠了。
陳典吏這般玩命,想必從中撈到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好處吧?怎麼就沒有自己一份?
“這,這個……”陳典吏滿頭是汗,支支唔唔答不上來,目光不住向五位同僚臉上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