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牙行開始,控制水陸運輸然後壟斷生絲買賣,控制糧食價格,並且分配桑田種植面積,放手讓其與荊襄地區等地做大宗生意,形成一個類似於“鹽鐵專營”的集團。
與朝廷的“鹽鐵專營”不同的是,這個集團的控制權並非由官府直接控制,而是由民間資本運作,官府只負責宏觀方面的指導和服務,具體事宜則放手由集團自己經營。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集團是有錢莊經營性質的,可以放貸,扶持自己看好的行業和作坊,並且整個衙門的收支和月俸皆由其代管,儲存和發放,赫然就是整個縣的經濟管家。
由於官府有股份,且有理事會理事名額,所以一切經營對於官府來說都是透明的,每年的經營規模,可以產生的稅賦都是可以提前預測的。
縣裡可以根據經營的狀況隨時調整經濟工作的重點和方向,並且給予相應專案一些優惠的扶持政策,能夠更好地協調各地的勞動力狀況,全面協調經濟發展。
按照奏摺裡的敘述,今年的錢糧稅賦實際皆可由“救災扶貧基金會”一手包辦,且還可以比往年提高三成。
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商業活動加快生產經營,給予農業方面,尤其是受災的地方全年免除稅賦的“皇恩”。
無形之中,這又堵上了言官們用“與民爭利”發難的藉口,簡直無處可以彈劾。
奏摺上說的雖然紛繁複雜,卻是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生氣勃勃的經濟體。
解決災後安置這些都是小事,主要是井井有條地安排了生產,工作,辦學,治理。
當真是硬生生將一個天變帶來的危機轉化成了發展的機遇。
關鍵的是這些都不是嘴炮,而是實實在在地將縣裡所有大宗的民生進項全都抓在手裡。
尤其是還有一個註定了要成為“銷金窟”的,繁華的“皇恩小區”握在手裡。
抓住了這些關鍵的要害,就是拿住了商賈士紳的命脈,想不服都不行,確實是厲害手段。
到了這時,朝堂上的諸公想不佩服也是不行的。
要知道,自古以來,朝廷的政令都是不下縣的,各個鄉鎮完全就是由士紳們把持,這是多少年來的傳統,無人可以打破。
現在這江泉縣只用了這一招,就打破了這個鐵律,雖然還不能讓士紳們俯首帖耳,卻也是讓他們趨之若鶩,要看官府臉色行事了。
不過,雖然承認這江泉縣令有些本事,眾人心裡卻是膈應得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簡直就是將一縣之經濟當作一個買賣打包了由商人們經營,實是開亙古未有之先例。
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這廝的大言不慚。
奏摺裡把胸脯拍得呯呯響,敢向朝廷立軍令狀:
明年稅賦可以增長五成,三年後增長一倍,實現“民不加賦而歲入倍增”。
如果說這還不夠無恥,那麼請看……
這廝還為每一條措施都找了一條太祖爺曾經的措施背書。
以示自己處處遵從聖喻,決非首創。
比如其中的生絲,糧食“統購統銷”,太祖當年行軍打仗就一直用的就是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