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唐鏡一看諸人一臉便秘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想的是什麼。
這能難得倒我麼,別的不敢說,多出的五百年知識絕對不是蓋的。
方唐鏡傲然環視了一圈,享受了一番知識碾壓的快感後才慢慢地說道:
“我知道,大家都在想,織布業已經形成了壟斷的格局,咱們這個時候摻合進去,怕是會吃力不討好。”
大家都是小雞啄米一般的點頭,這正是大夥擔心的事。
“竟爭是講究策略的,首先,別人有知識和技術的儲備,所以人家走高階路線掙大錢。
那麼,咱們就走低端路線,看似是掙得少了,可若咱們的數量多呢?
如果咱們的產量是他們的五六倍,甚至是七八倍,這利潤是不是就能彌補過來了?
而等到咱們的資本和技術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提高技術,這質量是不是就上去了?”
產量是別人的七八倍?這個……
理論上是挺美的,可織布這玩意幾乎在江南已達到了極限,差不多有點能力的都在織布,作坊裡有坊布,家庭裡也有坊布,別的不敢說,這花山鄉差不多家家都有簡易紡車的,在江南鄉下,婚嫁時用紡車當嫁妝乃是一件經久不衰的傳統。
一輛好的紡車,價值五兩銀子,家庭式的一兩八錢銀子足夠,所以大多有點能力的家庭,在嫁女的時候,都會咬牙買一輛紡車給女兒做嫁妝。這也是夫家最喜歡的嫁妝,沒有之一。
在這樣的風氣下,能動用的人力差不多都動用光了,這怎麼提高產量,還七八倍,怕是有些一廂情願了。
想到這裡,大家就只能苦笑了,想不到無所不能的方大師爺也有太過於想當然的一面。
當然,這怪不得他,書生嘛,紙上談兵是比較在行的。
尤其方大師爺這種少年得志,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大才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吟詩作文章才是他的人生主業,下基層體驗民間疾苦自然是少之又少,脫離實際了。
當然,就現在這個賺錢的速度,大家也是相當知足了,再不知足,可是要被天打雷劈的。
“你們不信?可見還是書讀得少了,不明聖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的真意。”方唐鏡搖頭。
眾人老臉通紅,被高段位讀書人鄙視自己讀書少自是活該,可心裡卻是抓狂,這織布跟讀書有毛線的關線?
這是做活計,不是四書五經。這不是明知我們讀書少便扯犢子麼?
“沒文化,真可怕!”這不是方唐鏡說的,是恰好過來蹭桌子上的點心的方小二說的。
方小二看到方唐鏡訓人,心裡就有一種莫名的高高在上感覺,方大相公可從來沒訓過自己,說明自己比這群人都聰明,於是順嘴就把方唐鏡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說了出來。
此言一出,“啪”的一聲,小二腦門上捱了一巴掌,卻是他爹方唐秀打的,這小兔崽子說話沒大沒小,連他爹都帶了進去。
小二吐了吐舌頭,順了一把油爆花生,屁顛屁顛地跑了。
“童言無忌,童言無忌……”六族兄乾笑。
方唐鏡微微一笑,問道:
“諸位,可有誰讀過王禎王伯善先生的《農書》?”
什麼《農書》?誰是王禎王伯善?很有名麼?咱們有必要認得他麼?
對了,方大師爺如此推崇的人,想必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