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章 夢隊首秀

據方唐鏡從後世瞭解到的知識,這些閩地版清明上清圖的仿製過程相當複雜,說是螞蟻搬家,一比一的一點點複製也不為過。

首先把原作摹本用兩面紅番國私運過來的純靜琉璃夾在中間。

由於清明上河圖是絹本,具備有較強的透光性,所以夾在純靜琉璃中間後,就可以對著光線將其上的圖形圖案一一影射出來。

這個時候,再用一張薄如蟬翼,幾近透明的蠶絹套在純靜琉璃外面,如此一來,影射過來的圖案就可以一一呈現在這張蠶絹之上。

然後再由資深畫工配色,將原畫影射的圖案一點點的描在薄蠶絹上。

由於《清明上河圖》乃是一卷五米多的長畫,所以必須分解成十多幅逐一仿製,整個過程耗時半年,中間不可出半點差錯,否則整幅畫便前功盡棄。

仿製完成之後,再用特殊的手法重新裝裱到與原摹本相同的絹布上去。

之後是題跋,題字,刻印蓋章,最後才是作舊。

不僅如此,還要偽造假畫的“歷史”,必須有一個令買家信服的歷史傳承,別人才會深信不疑。

整個製假過程成本不菲,人工先不說,單單是兩塊純靜琉璃的花費就要兩百兩銀子。

配色的材料也是一筆相當大的花費,由於歷史的緣故,宋時製作顏料的材料很多不是失傳就是更改了名稱,想要還原當時的顏料,不下大成本是不可能的。

林林總總這些加起來,一幅贗品越是精細,它的成本就越高,以快哉風這一幅為例,雖說不算多高階的仿品,成本也要了五百五十兩。

若再加上被官府發現的風險,高成本高風險更難以計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幾乎可以算是古代最頂尖的製假水平,每一幅贗品都不是隨隨便便做出來的。

當然也絕不是想找出它的破綻就能找得出來的!

事實證明,方唐鏡還是小看了天下英雄。

就在大約三分之一柱香的時候,那沈師華已經得出了結論,自信說道:“這畫果然是極高明的贗品。”

贗品,當然眾所周知,大家想要知道的是此畫作偽在何處?

沈師華沒有讓大家失望,他指著《清明上河圖》的左下角張著所作的題跋道:

“這印泥乃是我大明洪武后期的製法,絕不可能是元朝之物,故而可以肯定,此畫是贗品無疑。”

高明!

方唐鏡不由點頭稱是,在畫的本身無法辨別真偽的情況下,專門從畫外細節處做文章,不失為一條終南捷徑。

實際上,後世許多鑑別古玩的專家,走的就是這條路子。

但時代不同,後世是在無數尖端儀器的輔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務,此時沈師華憑藉著一面放大鏡,一隻弱化版的“手電筒”,輕易就看穿了作偽之處,靠的還是自己的真本事。

此時沈師華的面上無悲無喜,彷彿事情本就該如此!

反倒是夢之隊其他成員喜形於色,這次不但拿下了開門紅,還意味著奪取了這次文會首秀的機會,寫點什麼好呢?這倒是一個問題。

不過這難不倒六人,他們六人不但詩書滿腹,而且才思敏捷,各有絕學,到時只需要從六人的文章裡選一幅最好的出來,又能再次大大的刷一輪聲望。

想到這裡,六人不忘看向方唐鏡,心生感激之情,真是大好人啊,活著的聲望搖錢樹,隨便搖。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