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書桌被夢之隊的六人團團圍住,不要說外圍百姓看不到,便是三位上官也看不到。
說也怪,六人定定站在那裡,似乎集體中了定身法一般。
沒有動作,沒有表情,怔怔保持著定定的樣子。
直到陸掌櫃和莫師爺不耐煩地擠了進去,頓時,他兩人也怔在了當場。
不過他兩人擠進去的動作倒是成功地讓夢之隊的人醒了過來。
六人臉色脹紅……我…去!
這…方唐鏡寫的…要了老命了……這讓後邊的人還怎麼接……
這讓他們頓時想起一段關於李白登臨黃鶴樓時的傳說。
相傳李白登臨黃鶴樓之後,舉目四顧,風光之美令其詩興大發,便要題詩一首,突然發現了崔潁的一首七律: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於是李白喟然長嘆,擲筆於地,留下“眼前美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的傳說。
夢之隊此時也面臨相似的情形。
他們絕對不會承認自己不如方唐鏡的,此非戰之罪也!
不是自己不行,而是方唐鏡寫的太過入情入景,將此時的場景寫到了盡。
已經將可以寫的全部寫盡,你讓別人還寫什麼!
自己可不是比李太白還要冤嗎?
簡直就是竇娥好不好?
都要六月飛雪了!
只不過他們忘記了,上面那個關於李白故事的真實成份有多少,實令人難以信服。
李白當然寫過黃鶴樓有淵源的詩,比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七絕詩一掃離別之愁,而是以黃鶴樓的美景來表達他對孟浩然的美好祝願,字字珠磯,不在崔顥的《黃鶴樓》之下。
總之兩首詩都很牛叉就是了。
可惜,夢之隊並無詩仙的功力,因而也寫不出與方唐鏡相抗的文字來。
六人你看我,我看你,莫不看到了對方眼裡的沮喪。
六聲長長的嘆息同時響起,整齊如一。
六人終究還是謙謙君子,還沒有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改變多少,齊齊抱拳道:
“方君此聯,無人可應和矣!”
方唐鏡只寫了短短十四個字,就讓意氣飛揚的“夢之隊”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平輩而視。
這十四個字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