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講究“主辱臣死”,現在方唐鏡算不算是在侮辱朝廷,侮辱皇上?
若算是的話,是不是他們三人逼出來的?
這件事最麻煩的地方倒不是方唐鏡作了謗詩,而是沒法阻止這首詩的傳播。
不用腦子想也能知道,這首詩最多三天,一定會八百里加急傳到天子案頭。
而這次“三司會審”的一切細節,也會隨著這首詩完完整整的傳到天子案頭。
伴君如伴虎,天子長居深宮,沒有人知道天子會有怎樣的反應!
總之換了他們自己,被人罵作昏君,必定會雷霆大怒,脾氣再好也是有限度的。
原本朝堂上個別大臣偶爾拿皇上刷刷聲望,皇上為了表示寬容大度,勉強捏著鼻子忍了。
現在倒好,連白丁也敢非議皇上了,這還怎麼忍?
地方官是幹什麼吃的?提學官是幹什麼吃的?都是吃屎長大的麼?怎麼就能讓人當著自己的面寫出這樣的詩來?
“兩位大人,要不要卑職把這賊子咔嚓了?”劉大侉子義憤填膺。
相比之下,劉大侉子責任就要小得太多,他一介武官,跟文事毫不沾邊,若真因為此事惹惱了皇上,兩位文官可能會丟官,他最多挨一頓不痛不癢的申斥。
此時劉大侉子當先發言,實是大大的狡詐。
之前還以三人中品階最高自居,轉眼就自稱“卑職”,而且話裡話外,都是以兩位文官的決斷馬首是瞻,分明就是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反正劉大侉子已經提議殺人了,在皇上和朝廷諸公那裡都能交待得過去,聽不聽就是你們文官的事情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劉大侉子也是真心不敢再摻和方唐鏡的事情。
這傢伙太他瑪的敢作了!
現在小公爺他們已經完全摘出來了,就不必再真趟這灘子渾水了,水太深,自己堂堂三品指揮使都玩不起了,還是給文官們去玩吧!
兩位李大人對視一眼,唯有苦笑,誰若日後在自己面前說什麼武官全都是蠢貨之類的話,自己保管啐他一臉。
若是殺人管用,兩人早把方唐鏡碎屍萬段了!哪裡還輪得到你劉指揮使放什麼馬後炮!
兩人在這一瞬間,腦子裡電光流轉,至少想了四五十種解決的方案,卻沒有一種是行得通的。
到最後,兩人不得不承認,只有漂漂亮亮的審結了此事,才能挽回此事的影響。
若是方唐鏡輸了這場官司,那麼方唐鏡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名聲什麼的算是完了。
漢人文化素來以人品論文品,這也是聖人對於讀書人的三不朽要求:立德,立功,立言。
若無德,何來立功立言?
那麼方唐鏡寫的詩雖然還會流傳,影響力卻會小得太多,人們在看到這首詩的同時,便會冷冷一笑,一介無賴子所作,能有什麼好話!如此,便不至於翻起什麼浪花。
最典型的就是王莽了,此人在篡位之前做過多少好事,行過多少善政,數都數不過來,一旦倒塌,被定性為奸賊之後,他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不是壞事,通通廢除。
以至於後世白居易在他的“放言.其三”中感慨地寫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若是方唐鏡贏了這場官司,那麼方唐鏡所寫的就成了一段佳話,一個懷才不遇的人才,在迷茫無依之際寫下謗詩,卻被兩位上官慧眼識英才,搶救了回來。
然後這個被拯救的人喜極而泣,還寫了一首感謝皇恩的詩,這件事也就算圓了過去!
而要審結此案,沒有別的法子,真的就只能用“春秋決獄”之法!
好在“春秋決獄”的形式也相當靈活,倒也讓兩位李大人有了諸多發揮的餘地!
李大宗師和李知府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兩人眼裡的堅毅。
方唐鏡讓兩人如此難堪,那麼就只能用前一種方式,狙擊方唐鏡,將之斬於馬下!
深吸了一口氣,李大宗師宣佈:
“既然有新的證據,那麼,便行‘春秋決獄’,審結此案!”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