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4章 紡車史話

王禎王伯善,元朝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

生於元朝大元元年1271年),元代東平人。

曾任多地縣令,寫下了《農書》《造活字印書法》,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實幹派農業家和發明家。

《農書》一書可以說是集漢唐宋以來集大成的農書,方方面面都有建樹,這裡且先不表。

而方唐鏡認為,王禎最大的貢獻在於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

王禎王伯善先生的《農書》裡確實記載有數十倍提高紡織效率的方法。

這就是他發明的“水轉大紡車”。

前面說過,織布分為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只要改造其中的一個,效率就會成幾何極的提升。

為了說明其重要性,我們將歷史上最著名的英國紡織革命拿來與之相比較。

1733年,英國人凱恩改造了織布的飛梭,使織布的效率提高了四倍。

但是相應的,紡紗的效率卻跟不上了。

1764年,英國紡紗工人哈格里弗斯不小心踢倒了紡紗機。

他正要扶起來,卻發現倒在地上的紡紗機還在轉,只是原先橫著的紗綻變成了直立。

這個時候,他突然靈光一閃,如果紡錘豎立時還可以轉,那麼如果並排豎立幾個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很多根紗了呢?

經過一年的改進,他搞定了豎直紡錘的新式紡織機,工作效率提高了八倍,他用女兒的名字命名為“珍妮紡織機”。

紡錘從一開始就是八個起步,之後不斷改良,增加到三十二個,一百個,效率越來越高。

1769年,英國人又發明了卷軸紡紗機,用水力為動力,從此可以不用人力了。

而且紡出來的紗結實而有韌性,紡織行業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水力紡織機的出現,就是後世大多數人都熟知的,人類進入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事件。

英國人憑藉著先進的紡織技術領先西方列強近百年,這才積累了足夠的國力奠定了其日後稱霸世界的基礎。

而當時的中國的紡紗,家庭採用的還是手搖的紡車,十小時才能紡出四兩紗。

而作紡裡採用的“三錠棉紡車”,十小時也只能紡出一斤半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當時中國的織布,即便是最熟練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織出長10碼左右,寬僅一碼的布匹。

也就是現在方唐鏡所處的時代的通行紡織法,生產效率低得令人髮指。

記得上一世的時候,方唐鏡和同學們看到這裡,都覺得英國人牛得一匹。

後來選修了明史專業之後,知識漸長,這才從史料中得知:

第一臺大型水力紡織機,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人在元代時,早英國人四百年左右就發明了水力大紡機。

這種機器已具備了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機器必備的所有條件:發動機,水輪,傳動機構和工具機。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