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不奇怪了,怪道我說如此絕妙好詩,竟然沒有風行於世,原來如此!”
此時的裘員外腦子裡一片空白,只覺得已經到了世界末日,完了,裝個斃而已,裝出老命了。
以他的家學淵源,自然是知道方孝孺案的,也是十分清楚這條禁令的。
可是,自己又哪裡知道那緱城先生就是方孝孺了?
這其實怪不得裘員外,不是他不學無術,也不是他輕浮浪蕩,也不是他附庸風雅,實在是真的不知道,早知如此,借他兩個膽也是不敢的。
方孝孺案發生在建文四年,其實案情並不複雜。
方孝孺乃是太祖皇帝指給建文皇帝的大臣,方孝孺也對得起太祖,在靖難之役中堅定的站在建文帝一邊,並且積極出謀劃策,多次與朱棣打擂臺。
後來南京城破,建文帝自焚,這裡贊一個先,就事論事,包括後來的崇禎,不論對錯,老朱家子孫夠爺們。)方孝孺被俘,至此,方孝孺死定了。
殊不料,永樂帝朱棣)心情不爽,定要把方孝孺押到大殿寫登基檄文,羞辱一下這位建文帝的死忠。
方孝孺作為太祖的“託孤之臣”,當然更萬分不爽,書呆子脾氣當廷發作,長篇哭罵,大大的過了一把嘴癮。實是過把癮就死這典故的由來。
據說永樂帝曾問:“先生不怕滅九族乎?”
方孝孺還以中指,“滅十族也不怕!”
永樂帝怒極反笑:“好,老子成全你!”
這就是滅十族的由來。
並且方孝孺十族被斬的時候,為官者甚眾,不知是氣暈了頭還是故意,總之永樂帝並沒有罷免這些人的官。
所以後來民間咒人常說的“全家富貴”一語,也是由此而來。
還不算完,永樂帝餘怒未消,下了嚴令:“藏方孝孺詩文者,罪至死!”
方孝孺案,距現在已有七十餘年,數代人事更替,早已將當年往事沖淡。
加之當年受此案牽連極廣,永樂帝手段又極酷烈,方孝孺傳世的作品沒人敢拿出來示人,更不敢跟方孝孺的大名掛鉤。
但真心欽佩他的人倒也不少,偷偷將其大作流傳於世的大有人在,只不過大多隱晦地以別的名字代替。
裘員外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偶然看到的詩集。
偏偏方孝孺一生字號眾多,曾用的名和表字以及號便有“希直”“希古”“遜志”“緱城”“正學”,做過的官職也不少,古人又喜以官職定名,更是讓人不清不禁。
因此方唐鏡問是不是“名滿天下的緱城先生所作”,裘員外的關注重點全在“名滿天下”四個字上,哪裡知道這位緱城先生竟然就是方孝孺?
裘員外此時腸子都悔得青了,悔不當初,悔得真心實意,悔得肝腸寸斷……
後悔學會了字,後悔學會了讀書,後悔學會了附庸風雅,後悔看了這首《吊李白》,一時之間竟不知從哪裡後悔好了!
生出來就是個錯誤啊!
一失足成千古坑,如果世間有後悔藥的話,就算揮刀自宮也願意嗑上一粒啊!
裘員外涕淚橫流!雙腿一軟,跪了!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