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間流傳這樣的話語不知早在多少年前就有了。
然而從地方官到歷代皇帝,都從未當真。
究其原因,寧王府的危機公關能力實在是大明最頂尖的存在。
這位危機公關的高手,當然就是被成祖朱棣奪了兵權遷到南昌的初代寧王,朱權。
被朱棣遷到內地嚴加看管的朱權,當時年僅二十五。
要知道,寧王朱權少年時就聰明好學,被人讚譽為“賢王奇士”。
二十五歲,正值青春韶華,是最熱血,最黃金,最想要建功立業的年齡。
換了其他人,早熱血上頭幹擼起袖子反了,最次也得哭天搶地,沿街聲討。
可朱權並沒有做這些魚死網破的舉動。
他深深地知道,朱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斬草除根,非把寧王一脈剷除不可。
於是朱權便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立即就擺正了姿態,為表無意爭權,正式拜道家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為師,投身道門,道號“涵虛子”。
以此向天子和天下人表示,自己有更高的追求,要以振興道教為已任,決不摻合朝廷的“俗事”。
你以為他只是做做樣子忽悠朱棣麼?
非也,做戲做全套。
朱權潛心道家研習典籍,先後寫出了百餘本道家名著,其中的《皇天至道太清玉冊》八卷,乃是《道藏》經典中的經典。
他還在南昌西郊構築南極道宮和自己死後的陵墓,藉以向天子表明自己已不在乎俗世間的權勢和榮華富貴。
自此,堂堂王爺便以弘揚道教義理為已任,名聲遠播,數十年如一日,道門評曰:
“自有道教以來,三皇建極,五帝承天,其奉道而修天道者,其教之事物有未備,言奧有未宣,制度有未傳,儀制有未正,真人乃考而新之,非其則孰能為焉?”
如此一以貫之,連多疑的朱棣也不得不感動,手書“南極宮”贈之。
以朱棣猜忌成性,心狠手辣的性格,也被他忽悠了過去,最危險的滅門危機便被如此化解了過去。
此後朱權還在戲曲,茶道上均有突出貢獻,比如戲劇的《大羅天》《私奔相如》,茶道的《茶譜》都是傳世之作。
終朱棣一生,都沒有再對朱權起過疑心。
而且朱權也特別的能活,生生活死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直到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前一年才掛掉,成功地忽悠了四代帝皇,讓他們對寧王一脈徹底地放下心來。
此時是二代寧王朱奠培,乃是朱權嫡世孫,於正統十四年繼位。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