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為了傳道歷經了不知多少艱難,可也正因為難,所以聖人才會堅持傳道。
可見,為了解決世人的“予知”,首先就是要傳道,然後就是要堅持。
其三,用語方面有新意。
破題裡第一句話的“失道”是個雙關語。
既明指了聖人迷失了道路,又暗指了第一個“予知”。
第二句話的“喪家犬”又是個雙關語。
明指了世人不識聖人,暗指聖人傳道之艱辛和堅決。
破題堪稱完美。
寫完破題,方唐鏡看向第二道題目。
第二道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方唐鏡想了一會,執筆寫下:
“事親惟色為難,是子無深愛。夫婦須而愛子,則情篤而自恭。”
方唐鏡上一輩子的遺憾就是未能盡孝,這一輩子的遺憾同樣如此,因此感悟不是很深。
因而破題只能從傳統的經典解釋出發去闡述,在中規中舉的範疇裡儘量發掘發揮。
之所以要先寫下每一道題目的破題,乃是李秉的破卷絕技之一。
其中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士子讀書,厚積薄發,在看到題目的剎那,會不自覺地湧出一閃即逝的靈感。
等到深思熟慮,套入固定的思維定式的時候,往往會落入了俗套。
而捕捉住這一閃即逝的靈感,就是腦子裡最佳的思路。
放在行軍打仗上,便是“兵無常形,水無定勢,臨機而決”。
有些天才將軍便是這樣殺出來的,比如嶽武穆早年帶兵,從不陣而後戰卻能百戰百勝,直至遇到宗澤後,在宗澤的勸勉之下才開始陣而後戰,卻也從不拘泥。
當然,這必須要有深厚的根底,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洞察,三者缺一不可。
直覺是也是最直接的途經。
從科學方面來說,現在剛剛開考,正是腦子最活躍,思維最清晰的時候。
先想出各道題目的破題,要比殫精竭慮做完一道再想下一道,思維不知要清醒多少倍。
第三道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皆雅言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我……去,這是一道截搭題。
連方唐鏡這等記憶力過目不忘的超級記憶達人,也想了好一會,才想通其中的上下句出處,換了別人,怕是再才高八斗也是要當場傻眼的吧?
“皆雅言也”出自《論語.述而》裡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則出自《論語.述而》的另一段: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人將至云爾。”
這種毫無邏輯可言,完全不搭調的兩句話硬生生搭在一起,乃是“斷頭無情搭截題”也。
難度之高,幾乎可以稱得上十步殺一人,難有敵手了。
但放在第三道題裡,就很是有些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