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裡,方唐鏡主要是以農業為本,畢竟在封建社會,以農為本還是最深入人心的,欲興工商,必先言農本。
接著方唐鏡話風一轉,開始說起工業的重要性:
當今天下,江南之富庶甲於天下,一省之力幾佔國用之三成,而人丁不足國之一成,何也如此?
或雲此為地方官紳敲骨吸髓,不恤人力之故,江南百姓苦不堪言矣!
非也!
此皆工器之力也。
江南紡織,往往使用“水力大紡車”,一機之力,可抵百人日夜辛勞。
且其成本極低且不知疲倦,只需一人維護便可日夜運轉……
又有如“松江府格物所”專司提高研製提高勞作效率之工器,大力推廣,益及百姓。
……
說完工業的好處,又說到商業的好處,這就更是方唐鏡的長處。
當真是下筆洋洋灑灑,數千文字一揮而就,越寫越爽,最後竟然連草稿紙都差點不夠,這才嘎然而止。
很好,方唐鏡又從頭開始精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嘛!
到了中午,第一遍修改稿已經改好,不過看了一遍,字數還是太多,仍需修改。
大明早期科考並不論字數,所以頗有些考生以字數取勝,成祖時曾有狀元之作,字數竟至萬言,成祖大悅。
此風迅速蔓延,後來發展到有一考生寫長文,發下來的試紙都不夠用的程度,於是這名考生索性將文章寫到案桌上,交卷的時候連同桌子一併上交。
沒有最長,只有更長。
考官當然是受不了啦,若是此風一長,大家都是滔滔不絕,怎麼看得過來。
試想一下,若個個玩萬言書,數千考生,豈不是數千萬字的閱卷量,就算考官長了四隻眼怕也是看不完啊!
於是從成祖十七年以後,字數逐漸壓低,一開始不可超過三千字,後來覺得還是太多,又改為一千五百字,還是太多,到了景泰帝時規定不得超過一千字。成化時規定不得超過八百字。
當然,也有許多大臣反對,認為不能讓考生暢所欲言,乃是阻塞言路。
因而有明一朝都沒有形成明文規定,只是一個潛規則。
直到後世清朝時才定為七百字的硬性規定。
但沒有誰會蠢到去違反這個潛規則。
你惹到考官一時不爽,考官便讓你一輩子不爽。
就拿之前那位寫長文的仁兄來說,考官便給他批了一個終身難忘:
“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方唐鏡深明其中厲害,三易其稿,終於精簡出了一篇好文。
……第三場,方唐鏡又是第一個交卷。
人言名劍可化龍,驚虹出鞘,捨我其誰!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