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所有人的側目,汪直訕訕了半晌才憤然道:
“懷恩公公,你是何意,卑下也是有讀書的……深明大義……”
“咳,咳……”懷恩劇烈咳嗽,好不容易才忍住了沒做出捏鼻子這種傷人上進心的動作。
“很好,你現在好歹也是西廠提督,言行舉止代表了內庭臉面,是要多讀書才好。”懷恩違心的敷衍了兩句,表示鼓勵過了,你該幹嘛幹嘛。
成化天子接著看下面的材料。
他這等權術大家自然很輕易就看出了方唐鏡對付商賈們的層層圈套。
然而看穿歸看穿,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若自己是那些商賈,也只能一步步上鉤。
這根本就不是陰謀,乃是陽謀。
沒辦法,因為方唐鏡在這個計劃裡丟擲來的誘餌實在太大太香。
看來,這就是“把餅做大”之法了。
雖然這個計劃裡面有幾處地方確實是突破了朝廷限制的,不過都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
尤其是這個“餅”實在很大,大得讓人無法不動心!
這大餅的核心其實是讓江泉縣放手發展經濟,糧食的事情轉移到湖廣一帶。
而且其中提出的“湖廣熟天下足”的口號,就很是讓成化天子深思。
一直以來,“江南熟天下足”已經深入人心,朝廷賦稅半取於江南。
現在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思維,讓江南專心賺錢,湖廣專心產糧?
這個設想有沒有可能實現?
未必就不可能!
天下流民為什麼拼了命也要拖家帶口的逃難到荊襄不去?
說白了就是適合種植的土地廣袤,雨水日照充足,物產極高。
據說荊襄地都是上好的水田,生地開發出來,當年就能達到畝產兩石。
熟田產量隨隨便便就能達到四石產量。若是精心照料,五石是穩穩的。
漢民族是以農業立國的文明,種莊稼的手藝也是在歷朝歷代中不斷改進。
據後來的《天工開物》統計過:
漢朝時全國平均畝產140斤,唐朝時全國平均畝產155斤,宋朝時全國平均畝產185斤,到了明朝有了一次質的飛躍,全國平均畝產達到了300斤。
明朝時最差的土地畝產為120斤,也就是一石左右。
而最好的地已經達到了600斤,也就是五石左右了。
荊襄一帶地處長江腹地,水系發達,陽光充足,一年兩熟,若是開發利用得好,“湖廣熟天下足”當真不是不可能的。
材料看過之後,成化天子陷入了沉思之中。
懷恩也很快看完,同樣也陷和到了沉思之中。
這份材料寫得很詳細,不象大多數奏摺一般流於表面。
兩人能從中瞭解更多細節措施,也更瞭解了那位“周縣令”的想法。
這裡面固然有很多舉措是藉著地震這個藉口施行的,突破之前相沿多年的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