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在《農書》裡專門記載了這種由他不知是改良還是發明的“水轉大紡車”。
有三十二個紡錘,每車之產量達到了十斤,比珍妮紡織機剛開始時的八個紡錘先進多了。
這種機器曾經在中原地區推廣過,《農書》原文說:
“中原麻苧之鄉,凡臨流住多所置之。”
按後人所著的《中英水力紡紗機形制的比較研究》一書所說。
英國人最後發明的水力紡紗機,是在對中國人的水制紡紗機吸收改良之後弄出來的。
後世的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也有記載《農書》裡的“水轉大紡車”。
1735年出版的村赫德的《中華帝國通志》又轉載了這項歷史。
18世紀中葉前,傳教士將水轉大紡車介紹到了西歐。
英國人改良的水利紡機從中吸收了大量創作靈感。
增加了許多專門適用於棉纖維的拉伸杆,極大提高了產能。
種種證據確鑿,說明中華文明早在元朝就有了水力紡織機,且還是大規模應用。
怎麼到了明朝,反而銷聲匿跡了,實是奇哉怪也!
方唐鏡上次去松江府,第一件事就是專門去找這本《王禎農書》。
這本書也並不是很生僻,才走了三個書店就找到了。
方唐鏡還買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農書,店家見書不少,還送了一箇舊包袱包裹書籍。
這才有當時進“快哉風雅集”夾著的破布包。
“水轉大紡車”乃是王禎的得意之作,書裡是實實在在記錄有這種的圖譜的。
這就更讓方唐鏡不解了。
按理說科技樹一經點亮就再不會熄滅才對,尤其是這種事涉重大民生的高效率農器,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神器一般的存在,更不可能失傳啊?
莫非所有人都是豬?
這似乎也不大可能啊!
所以方唐鏡拿出《農書》指出“水力大紡車”的時候,是頗為躊躇滿志的。
在他想來,這紡織神器即將從自己手裡複製出來,心情好得不要不要的。
延續了兩百年的斷代技術被自己接上,怎麼的也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了吧?
完全沒有料到竟是被人噴了一身這個結果。
還有,什麼叫“又一個徐老三,很傻很敗家……”。
方唐鏡打了一個激靈。
難道說……?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