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少年人倒也不笨,自己醒悟過來,要亡羊補牢了。
只見方唐鏡先是走到排在最前的一位白鬚老者面前,抱拳一禮:“可是靜齋先生當面?”
那老者是茶商吳靜齋,雖然明白方唐鏡是在補救前失,但俗話說得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對方還是個少年,自己一把年紀,真跟他計較豈不失了禮數。
老先生連忙起身回禮:“正是老朽,小先生有心了。”
方唐鏡笑道:“不敢勞長者賜禮,老先生在三年前梧桐鄉的大旱中捐資五百兩紋銀,義助建起了一座水庫,當地生民至今引為再生父母,小可一直好生佩服,今日得見,何其有幸!”
五百兩當真不是個小數目,吳靜齋老先生的善舉,當年確實是引發了一陣美談的,只因時過境遷,大家也就漸漸淡忘了,此時方唐鏡提起,眾人才想起了此事。
“縣尊大人準備在縣學孔廟之側,重建名宦祠和鄉賢祠,並將二者合一,擴其規制,以供後世敬仰,定不教後世子孫忘了前人的恩澤,老先生定是要上榜的。請上座。”
方唐鏡一邊說著一邊招呼王捕頭在臺上設座,不但是刺繡五福臨門的紫檀木太師椅,還擺上知味齋的精緻茶點,與臺下乃是天壤之別,尊榮體面。
吳老生先原先還在謙讓,不願作這鶴立雞群的出頭鳥,卻抵不過方唐鏡榜上題名的誘惑,加上這體面的尊榮,便半推半就地坐了上去。
輕輕一呡清茶,沁人心脾,早春才發三兩支的嫩芽,雨前龍井。全縣加起來怕也還沒有三斤吧?
只此一樁,便看出這位方小師爺真是有心了,加之鄉賢祠的種種好處,便是這次再被宰去五百兩也認了。
錢財到了他這個年紀,早已看得淡了,他關心的是身後榮哀之名。
呸!一群鼠目寸光的蠢材!品著上好的清茶,吳老先生已經開始轉變立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現在還是商人身份,一直轉化不了士紳,可若是有了鄉賢的身份,立馬便功成名就,搖身成為士紳階層,有什麼捨不得的。
呸!眾人心裡齊齊暗罵:這也太下作了,赤果果的分化,搞得好象誰看不出這是捧殺似的,小孩家家的心思。
話雖如此,伎倆也是這般的粗暴簡單,可就是讓眾人膈應得不行。
不患貧而患不均。大家都一樣坐冷板凳喝西北風多好,憑什麼就你坐太師椅喝香茶?高高在上!
只不過眾人這點小心思才起,立即就讓名宦祠與鄉賢祠合併的訊息震撼得丁點不剩,並且還是建在孔廟之側,這不成了學子必拜之所?
好狠的算計,要知道,商人科考是無望了的,唯一能求的就只剩下這點名聲,能進鄉賢祠幾乎就是最高的人生巔峰。
如果說之前還因為鄉鄉皆有鄉賢祠,又是各鄉族老推辦,格調著實有些低俗氾濫,風評也不夠高大上,因而大家都有些不夠重視。
但這縣辦鄉賢祠一出,規格一下就高大上起來,情況完全不同,這可是列入學規,正兒八經流芳千古,光宗耀祖的大事。
實際的好處更是多多,比照名宦祠的話,就是見官不跪,錢糧減免若干年,徭役減負若干年,家族子弟保送上縣學,優先錄取童生,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送國子監……
套用一句現代術語,這實是發家致富,子弟快速出人頭地,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快車道。
大多數人都在想著,是不是有必要大出血一次,爭一爭這鄉賢祠的名額了。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