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破人安在,乞討度餘年。
今日舍此命,碧血濺軒轅。
伸冤難!冤難伸!難伸冤!
難於上青天!
問人世間,是否有青天?
啊!這是……!
人群頃刻間就從歡樂的沸點跌落到了冰點。
這哪裡是詩,這分明是訴狀啊!
然後胸裡迅速就被強烈的不平之氣填滿!
哪裡僅僅是訴狀,這分明就是討逆的檄文!
傳說曹操聽到陳琳的《討賊檄文》後,頭痛不藥而止。
武則天看了駱賓王的《討武曌檄文》,頓時就全身大汗淋漓,風寒不徑而愈。
而方唐鏡這首《青天》也不遑多讓。
所有人都先是倒吸了一口冷氣。
緊接著就深身一個哆嗦。
然後就渾身雞皮疙瘩顫慄。
跟著就是一股悲愴莫名之氣充塞胸臆。
最後只覺得胸膛裡有一股熊熊怒火要爆炸開來,若不能灼傷了別人,便會焚燬自己。
於是就有了一種拔刀在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衝動!
……面對如此詩作,夢之隊諸人滿嘴都是苦澀之至,一肚子墨水和不甘辛酸,卻一滴都傾倒不出!
這是決死的號角在吹響,短兵相接在即……
這不是那種“冤屈凝聚,有感於天,即六月飛雪”的竇娥式的悽慘。
而是那種“匹夫一怒,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倡應之!”的陳勝吳廣式的悲憤!
不誇張的說,他們看這首詩時,眼裡浮現的不止是一個人的不平之氣。
而是有一種兩軍交戰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烈。
更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若是在別的情形下寫出來,那就是鐵鐵的反詩。
甚至他的內容都可以與黃巢的那首千古反詩並肩了:
《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可方唐鏡妙就妙在這裡,偏偏就是悲從中來,觸景生情,當著主官的面訴說自己的冤屈。
若是主官接下這首詩狀,那自然就是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方唐鏡詩裡的詰問,然後這首詩反成了一段佳話。
若是主官不接,那就說明方唐鏡這首詩沒有說錯啊!有冤無處伸?當然要問何處是青天!
這樣的詩,簡直是神來之筆,還叫旁人怎麼寫?寫什麼?
寶寶心裡苦啊,可是寶寶不說
夢之隊諸人默默掩卷,然後又默默地站在方唐鏡身後!
再多的語言,不如行動!
那就戰吧!
“學生方唐鏡,有冤情呈上,請三位大人明查,還學生一個公道!”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