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上面用標準的館閣體寫著考題:
“皇帝制曰:朕御極以來,承祖宗基業之重,無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今北虜南倭猖獗,萬民不安。天災頻頻,糧少物減,餓殍及於野,朕夙夜憂嘆也。
當此之際,國家錢糧闕額,言者不體國計,每欲蠲減。
民為國本,朝廷豈不知之,豈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瞻軍平賊,何道可能兩全?
朕雖非堯舜之主,亦思管齊唐宗之治,諸子皆明理曉時,博古資今之士者,朕渴賢久矣。
汝等儘可直陳胸臆,書之於卷,朕親覽之,勿憚勿隱,朝有諍臣,國之幸也。”
這道題目的意思是說,國家軍事上的負擔太重,百姓負擔也重,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大家有什麼良策,儘管說出來,朕胸懷很寬大的,必然採納。
這是試題呢還是罪已詔?
便是連方唐鏡這樣思想比較前衛的人看了,都是出了一頭冷汗。
可以想象得出,這道題目一出,必將天下震動,無數人涕淚橫流,感慨蒼天開眼,皇帝終於振作,大明中興有望。
方唐鏡震撼過後,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道題目,真的是皇帝本意還是什麼別的?
按史書記載的成化皇帝性格,決計不會出這樣的題目。
但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自己這隻蝴蝶扇動的翅膀引起的蝴蝶效應已隱隱有些改變的傾向。別的且先不說,此次殿試的題目就已經與自己印象中的題目完全不同了。
其實會試題目就已經不同了,只不過並沒有給方唐鏡多大感覺,但這次殿試不一樣,題目是成化皇帝自己出的,文為心聲,很可能這就是他的心裡話呢?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人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時成化皇帝所處的環境已經與史書裡截然不同了。
汪直不是原來那個汪直,東廠也被弄倒了,江南工商業漸興,湖廣崛起也提前了許多,北京城內新氣象慢慢蔓延,自己又弄出了振興紡織業的計劃,加上近來的炒房大熱……
這一切,都給人一種風雲際會,蓬勃向上的氣勢。
加上近來清流對皇帝大加吹捧的中興氣象,老丈人不會頭腦一熱就玩起了這一出吧?
想想還是很可能的,做皇帝的,誰不想超宗邁祖,一代更勝一代,代代無窮傳之萬代?
方唐鏡抬眼看去,又看到懷恩公公神采奕奕地來回巡視,心中猛地一動,懷恩公公如此神態,此定然是成化皇帝心聲無疑!
方唐鏡再不遲疑,提筆寫下:
“欲求治國之道,必先明亡國之道!
臣觀史,唐玄宗,隋煬帝豈是亡國之君乎?
君非甚暗,孤立而揚弊甚多,臣盡營私,結朋黨而公忠絕少,亡國之因也。”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