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0章 一字要命

據野史載,洪武年間,有官員盧熊考績優秀,太祖下詔委任其到山東“兗州”當知府。

盧熊得到太祖的賞識,當然是高高興興赴任,準備大幹一場以報天恩的。

到了兗州之後,這位盧知府第一件事便是要發文告示向軍民等治下百姓宣佈自己的存在。

可取出官印的時候,盧熊頓時傻眼,原來,這官印上刻的是“袞州知府”。

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的,很顯然,太祖把“袞”字當成了“兗”字。

這當然可以理解,太祖沒有上過學,現在的學問都是靠自學成才,這已經很很很勤奮刻苦了,試問自古那些沒讀過書的皇帝有誰能比太祖更文采出眾?

太祖可是會寫詩的,還寫出了不少天下文人稱頌的絕妙佳句,可謂是自學成才裡的大宗師級別人物。

因此有些別字也很正常,瑕不掩瑜嘛。

可盧熊這人實際很一根筋,又錯誤地認為太祖是那種“聞過則喜”的明君,於是……

他上了一份奏章,指出了皇帝的錯誤,標明瞭“袞”念“滾”,“兗”念“嚴”。並誠懇地要求皇帝改正。

上書本來也沒什麼,可你沒有私下透過密摺表達,而是以奏章的形式逐級遞交,這就大錯特錯了。

正常奏章的流程是這樣的:奏摺經本省布政使司,然後是通政司,內閣當時是真的秘書處),然後是丞相當時還有丞相),層層批閱後才呈到太祖案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套流程走完,無數人看過其中內容,豈不等於向天下昭告:

皇帝是個半文盲,別字先生。

這簡直是當眾打臉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太祖大罵:

“盧熊好大膽子,竟敢把文人的臭毛病咬文嚼字那一套用在朕的頭上,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麼,朕授他‘袞州知府’就是‘兗州知府’。

這‘兗’‘袞’本就是同一個字,便如同‘茴’字有三十多種寫法一樣,皆是文人多事玩出多種花樣罷了。

盧熊自己學問不精,竟敢將之念為‘滾州’,這豈不是詛咒朕‘滾蛋’?

混賬東西,錦衣衛聽旨,給朕將盧熊這廝斬了!”

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較真,竟斷送了小命。

類似的例子在野史中數不勝數,比如說太祖因做過和尚,當過紅巾軍當時被定為賊),最忌諱人說“光”“禿”“賊”這一類字眼,諧音也不行。

因此在野史中記載無數人因此而受誅。

比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為海門宦官寫《謝增俸表》,因文中有“作則垂憲”,裡面有“則”字,這個字諧音便是“賊”,因而被殺。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為按察使寫《正旦賀表》,因文中有“建中作則”一字被殺。

凡此種種不絕於野史,雖說沒有見諸於正史,可無風不起浪,太祖當年也未必沒有做過這些事。

文字獄自此便成了老朱家的傳統,成祖滅方孝孺十族的故事瞭解了一下。

此後的英宗正統十四年,都御史張楷於除夕作詩“斯民何苦際斯時。”“四山烽火照人紅”“亂離何處覽屠蘇”,以誹謗朝廷,坐罪免職交有司處理。

到了成化皇帝也繼承了這個傳統的。

成化二年,無錫處士陳公懋因為刪改朱子四書集註被人告發,上命毀之,交有司嚴懲。

可見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字更不能亂寫的。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