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1章 後記之一

此時正值元朝新都建成之時,忽必烈遷都中原,正可以此來顯示朝廷態度,安撫民心,從而順利入主元大都,統攝中原。

以王道一的影響力,這件事很快便會傳遍天下,尤其是傳進那些儒生的耳朵裡,朝廷的這個小動作花不了國庫多少錢財,卻能起到最大範圍的宣傳作用。

忽必烈讓中原士林曉得一個訊號:放心吧!新朝不會打壓你們本土漢學,相反,還會鼓勵漢學的發展。

這一下子,天下學子雲集響應,陸續來到桃源求學。當然還是會存在一些瞧不起女子的腐儒抱著譏諷態度而來,想要拆王道一的臺。但是這些人總是會在聽過王道一幾天課後紛紛折服於她廣博的學識,進而成了她的忠實信徒。

王道一講授學問有自己的特點,她不像其他教書先生那樣規定好要講的書目,她的課程從來就沒有課本。她也不按什麼固定步驟講課,總是想到哪裡就講到哪裡,針對一個問題,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容儒、道、佛為一爐,博聞強識,觸類旁通。

正所謂“你永遠不要小覷一個僅在半日之內就能將忽必烈說服之人的口才”。雖然知識都很晦澀深奧,但王道一卻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用最樸素的語言闡明最深刻的道理,舉重若輕,循序漸進,學生很自然就都學會了,這個境界就高了。

於是有學子開始盛傳:受教先生一堂課,勝讀萬卷聖賢書。

王道一對外界怎麼傳她的倒是沒有關注過,她只整日安安心心和家人一起過日子,她出門講課的時間實在也不能算多,每日上午待太陽完全升起來了,才慢慢悠悠從家往十裡外的書院走,等黃昏初降之時,便罷課歸家,從不託課,就算遇到再關鍵的地方也留到明天再繼續講下去,一天中再除卻午休,授課的時間基本上只有三四個時辰。

有時候黃蓉想下山了,她便索性掛起幾天的“免課牌”,等一家人在山下玩夠了,再回來重新開課。

王道一講學,一不為貪圖學費,二不為培養學生去考功名,因此節奏也隨性的很,一點也不急功近利。可說來也巧,或許就是她這般毫無壓力的授課方式,使得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樂意來她這裡求學。

人都說古代對女子偏見頗重,這話總體來看沒錯,但也不能忽略了個別特例。只南宋一朝,前有披掛上陣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梁紅玉,後有一代婉約詞人李清照,這些女子個個受宋朝百姓愛戴稱贊,那麼現下,為什麼就不能再有王道一呢?

小小的講壇被朝廷擴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書院,管理起來就更需條理了,王道一雖不貪圖錢財,但管理書院總是要經費的,況且她也不能白白付出勞動,讓學生都覺得知識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吧。所以但凡講學授課,從孔子到朱熹,古今聖賢都沒有不收束脩學費)的道理。

王道一收束脩的方式也很柔性。大體全憑學生自覺,自覺家境殷實一點的學子,就多交點,交一金;家境一般的,便少交點,交一兩便可;實在是很貧苦的,就只交一個銅板也行,意思一下得了。她的原則是,束脩多寡都沒關系,只要是來認真求學的,她都不會難為人家。

如此又過兩年,桃源書院裡的學生已達三千之數,天下學子蜂擁而至,絡繹不絕,王道一的學問竟逐漸自成一門顯學。當其時,學子們都以能自稱一句“曾受教道一先生門下”為榮。

這時,正逢忽必烈意欲征服吐蕃,見王道一在民間影響愈廣,便順了民意,親下一道口諭,將通往桃源必經的那一處高大奇偉的山門命名為:道一門。

朝廷索性又召集幾百能工巧匠前往桃源,花半年之功,在那山門頂端鑿刻上“道一門”三個大字,用以作為天下學者表率。

這依然是忽必烈政治表演一部分,王道一本人倒不以為意,忽必烈把她推到這麼一個高度,為的就是向吐蕃、向萬民展示他一個蒙族帝王的胸襟罷了。

王道一和黃蓉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無論忽必烈做什麼,她們都不會輕舉妄動,依舊本本分分的住在桃源裡,對朝廷大事絕不多嘴。

無論現在忽必烈對她們多麼好,她們也永遠清楚的記得,忽必烈對王道一是有忌憚之情的。所以她們絕不可張揚,絕不可與朝廷政治沾邊,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像現在這樣,低調的、閑雲野鶴一般的,認真教教學生,整日就討論討論學問,如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當然,這也是她們樂意過的生活方式。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道一本無意插手政治,她就這麼一直保持著散散漫漫的講學生活。但日積月累下來,桃李竟廣布天下。

許多年以後,在元朝第二任皇帝的努力下,朝廷恢複開科取士,再過幾十年,人們驚奇的發現,那時的元朝朝廷之中,竟有大半官員都曾經在王道一的書院裡學習過。

於是,元朝一代,有歌謠傳世:“滿朝棟梁材,皆出道一門。”

不過這都是後話,在此先按下不表。

作者有話要說:

一更,再有一更就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