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道一回去後,忽必烈便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和平佔領了宋土,除卻宋朝皇室成員,當真是不亂殺一民一兵,於是,這場改朝換代進行的出奇順利。
不久後,忽必烈建立新朝,他還特地取漢學經典《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年號為“至元”,並於同年命宋朝舊臣劉秉忠住持規劃建設“元大都”。
元大都位於燕京地界,也即日後的北京市市區。在劉秉忠的設計規劃下,元大都整個城市街道的佈局,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此外,忽必烈還重用提拔了一大批像劉秉忠這樣精通漢學的官員為新朝效力,這些厲害人物,在宋朝時不受皇帝重用,卻在元初的政壇上大顯神通,他們對元代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制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這批飽學漢官的共同努力下,元朝的政體大體與前朝相仿,但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善,其中一項,就是變“路臺制”為“行省制”,也即是從元朝起,中國的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然而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止步,中原方定,他的目光又瞄向了遠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
吐蕃世代統禦青藏高原地區,從唐朝起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系,但是忽必烈這個“侵略家”可不會滿足於跟人家只拉拉小手,做做鄰居。他想要的,是將整個青藏高原都納入他元朝的統轄之下!
也許是在征服中原的順利過程中嘗到了甜頭,讓忽必烈徹底信服了王道一的那一套理論,於是在征服西藏的時候,他依然沒有動用武力,而是多次派出使節前往吐蕃,希圖用和談商洽的方式平穩過渡政權。
忽必烈無疑是一位聰明卓越的政治家,經過和王道一那一場談話的啟迪,讓他對這些政治懷柔之術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不過幾年,他就利用吐蕃內部的政教矛盾和蒙古軍享譽世界的兵威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談判,威逼利誘之下,使得青藏高原終於歸順元朝,也自此併入了中國的版圖。
元朝無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想讓這許多民族能夠和睦共處在一個朝廷的統治下,在政治上必定要下足功夫,好在忽必烈現在已經開竅,搞起政治來絲毫不顯弱勢,幾年之內,就將元朝治理的井井有條,固若金湯。不得不說,有些人生來就是做帝王的材料。
而要搞政治,忽必烈絕對不會放過利用王道一這麼一個在民間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
說起王道一,便還是要從那次金帳談判講起。
自從王道一回到隱居桃源之後,倏忽之間,便聲名鵲起。這也難怪,像她麼一個孤身赴敵營,又奇跡般挽救了數百萬黎民於水火中的傳奇女子,想不火都不行。
如果說兩年前的華山論劍只是讓她在江湖武林間威名赫赫,那兩年後的這一次精彩的外交談判,更是讓她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們認定了王道一一定是一位有大學問的智者,在這種情況下,王道一的隱居願望又一次泡湯了。
由於蒙軍曾浩浩蕩蕩的到達過桃源,所以自襄陽一行後,王、黃二人的隱居地便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開來,沒過幾月,便有人尋到桃源來拜訪王道一。
那些只為獵奇而來的人固然可以不見,但有些向她討教學問的學生子卻不好就直接趕人,畢竟人家是費盡千辛萬苦不遠萬裡趕到這裡求教的。
起初,王道一也是好心,若有人誠心問她學問上的事情,她便認真解答,直到那人的疑惑完全解除了,再欣然送下山去。
可是到了後來,隨著她名聲日漸響亮,趕來求教的人也越來越多,王道一便有些招架不住了。
就在這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是黃蓉出了主意,“韓子有雲,‘傳道,授業,解惑’,本就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人多怕什麼,咱們開一處講演道場不就得了。再說,你之前不就想過要做夫子嘛。”
在多年前揹著黃蓉來桃源求一燈大師治傷的時候,王道一確實說過想要教學生的話,但那也只隨口一說,幻想罷了,誰能料到若幹年後竟就能實現了。
王道一猶豫道:“話是這麼說,但若往後來的人越來越多,吵到你們怎麼辦?”
黃蓉笑道:“那有什麼,這桃源這麼大,令闢一處地方就是了。”
王道一想想,決定聽黃蓉的。
於是她在距離她們住處十裡以外的山坡上設了一處簡單的講壇,在那裡為趕來求教的學子們答疑解惑。
王道一也確實是個非常有才的人,學問淵博,談吐雋雅,很快便有更多聞名而來的學生聆聽受教。
學生太多,統籌安排便成了一個問題。正在王道一又開始頭疼的時候,忽必烈就適時的來“幫忙”了。
至元二年,忽必烈下達一道禦令,特為道一先生在桃源建一所書院,這一舉動,不僅解了王道一的燃眉之急,更是新朝廷向全天下展示元朝樂意與中原漢民和睦相處、文化融合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