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四章 招納工人

他爽快地回答:“沒問題,鹽場下半年的産鹽就全部由張兄包銷,張兄可以按月付賬,我保證每月足額供應。”

張明禮大喜,對方不僅答應包銷,還可以按月付賬,這就降低了一次性付賬的風險,還可以減少息錢——這筆錢可是從族人那裡籌借的,利息不低。

來而不往非禮也,他考慮了一下,向夏天南建議,“我有個族內宗親,也隨我做海鹽生意,本錢小,所以也會往黎人部落販鹽。賣鹽給黎人,雖然量少、路遠,但價錢很高。他對附近的黎人部落熟悉,可以為夏老弟做向導。夏老弟初次與黎人打交道,有向導就容易的多。”

夏天南感覺真是想打瞌睡就有人送上枕頭,歷史書上說瓊州黎漢之間矛盾很深,冒冒失失沖進黎族聚居地是件很危險的事情,有這麼一個向導就好辦多了,當下連連稱好。

工人的事有了眉目,夏天南的心情好了很多,開始考慮銷售的問題了。工廠開工後,生産的大量棉布顯然不是一個小小的臨高甚至瓊州的市場能容納的,本地購買力有限,必須開啟大陸市場,而目前的最佳選擇無疑是廣州。

說到開闢廣州市場,他看向張明遠,這不就是一個現成的渠道商嗎?至於鹽商改布商,相信只要有錢賺,什麼都不是問題。

當下試探著問張明禮:“倘若我製出的棉布,比廣州市面上的價格低,質量更好,而且出貨量很大,張兄是否有興趣考慮下布匹生意?”

張明禮雖說做的是鹽生意,但是不甘心就一直這麼小本小利的做下去,才會有借錢包銷半年産鹽的舉動。

但販賣私鹽也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雖說如今朝廷對私鹽的管控形同虛設,一旦碰上巡檢還是財貨兩空;像他這樣規模較小的私鹽商人,還得在大鹽商的夾擊下生存。

說到棉布,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不過廣州市面上的布匹生意一直被幾家大的布行把持,售價波動很小,利潤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大的布行壓貨所需錢財頗多,是他承受不起的,所以之前他一直沒考慮過這行業。

透過鹽場的買賣,他對夏天南印象很不錯,精明且有野心,既然對方鄭重提出棉布買賣,肯定有利可圖,不妨交流交流。於是回道:“敢問夏老弟,價低到底低多少,貨多又是多少?”

夏天南還沒精確計算生産效率提高與成本降低的具體數值,也無法確定具體的價格,但粗略地以珍妮機對傳統紡車的效率對比,可以大致估計自己的棉布與傳統方式生産的棉布生産效率比不會低於8:1。

成本方面,除了購買原材料棉花,招收黎族工人的工錢也花不了幾個錢,而廠房建設屬於一次性投入,加上這個時空基本上沒什麼稅費,這麼算下來,成本也高不到哪裡去,而産量則是完全秒殺家庭手工式生産。

紡紗環節一個工人可以抵得上八個人的單位産量,加上工廠可以三班倒,而農戶只能農閑時工作,每年一百個工人起碼可以抵得上千個家庭的總産量。夏天南初步打算招收兩百到三百人,粗略估計下,以每月五千匹計算吧。

他答道:“價格可以比市價低兩成,每月可以出布五千匹。”

張明禮聽了為之一振,廣州市面上等棉布為四匹3兩銀子,銷量很是不錯。假若以每四匹2兩4錢左右的價格投入大量同等質量甚至更好的棉布,對整個廣州布匹市場的沖擊可想而知。他問道:“上等布市價每四匹3兩銀子,假若我要進貨,老弟給我什麼價格?”

夏天南想了想,反正怎麼都是賺,開闢市場才是當務之急,自己暫時沒精力同時兼顧生産與銷售,還是專心抓好生産吧,培育忠誠的渠道商是不錯的選擇,於是他回答了一個讓張明禮非常心跳的價格——“市價的六成!”

張明禮迅速計算起來,市價六成的進價,也就是每四匹布1兩8錢銀子,按2兩4錢價格售出,4匹布毛利就有6錢銀子,千匹布就有225兩銀子,五千匹布就是750兩銀子,一年下來就是將近一萬兩銀子,這比冒著風險販賣私鹽安全穩定的多,的確是門好生意。至於進貨的現金,鹽場那邊只需一月一結賬,不必投入大量銀錢,從族人那裡籌集的銀錢可以用於買賣布匹。

他主意打定,當即表態:“老弟若是信得過我,這每月的布匹由我包銷。”

兩人一拍即合,當下商議好張明禮留下一名隨從在臨高方便兩邊聯系,等待布廠開張出貨就正式交易。一切議定,張明禮帶著好心情告辭。

第二日一早,等到張明禮派來的向導一到,夏天南就帶著楊由基和二十名護衛隊員,按向導指點帶上幾袋鹽和十幾把鐵制農具踏上了前往黎區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