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身正不怕影子斜。”
對方就算是要報復自己,也得找得著機會才行。
最近,樂安王也在撮合著一件事,那就是上奏建議讓諸王回到籓國,這顯然就是針對楚王這樣的野心勃勃之輩。
只是,據說朝堂之中,卻無人敢應和。
畢竟想想都知道,誰願意得罪一個專門研究酷刑的變態。
時人懼之。
不過他倒是可以支援一下。
然後李縱便道:“既然你不幫我,那我只好去找樂安王了。”
楊燮至今還摸不透李縱跟樂安王的關係呢。
而樂安王這人呢,就是一個油鹽不進之人,反正,他也沒想當官,就在朝中盯著這個,盯著那個。
專門找別人不自在。
但這也是先帝讓他這麼做的,所以,你也不能說他錯。
“你小子,是牆頭草麼?”
“自然不是,我只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路。”李縱便答道。
“你與樂安王很熟?”楊燮。
“見都未曾見過。”李縱。
“那你如何知道,他會幫你?”楊燮。
“不是他要幫我,而是我要幫他。他最近不是建議要讓諸王回藩國麼?陛下我義兄,我與陛下說一聲,陛下斷然不會不答應。到時候再隨便挑幾個附和的,這事就成了。”李縱說得很輕描淡寫。
可這挑的幾個人,是誰,就很關鍵。
其實,無非也就是利益。
只要官給夠,肯定忙不迭答應。
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三省六部的雛形,然而,卻並沒有真正確立其地位。
接下來,李縱打算讓樂安王主持這個,然後,再加一個參知政事上去。
意思就是,提拔一些即便官位很低,但是,也都能在朝堂當中說得上話的人來。
然後,組織一個不是宰相的宰相顧問團。
這一個多月來,他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官員的情況,都瞭解了。哪些是合適的人選,哪些不是,他已經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過了數日後。
朝會上,樂安王便把這個提議說了出來。
而且,言明各部分的職責所在。
楊燮一看不對啊!
這不是在間接地削弱他的權力麼?
立刻便拿出了一大堆反駁的理由,比如說,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
不過樂安王一點都不怕,直接說道:“到時候,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便是了。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則設於門下省。以後,但凡這政令,都要透過三省一起下達,一同完成。當中書、門下、尚書都有了一個結果之後,再由陛下來進行最後的定奪。”
那還有楊燮這個太尉什麼事,然後,兩人便在朝上爭得面紅耳赤。
關鍵是第二日,李縱竟然還有臉去見楊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楊燮自然沒有給他好臉色,甚至都想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