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瑁的要求卻是以三人為一個小組分散脫離益州駐軍的包圍圈。
還好只是跑路,而非作戰,要不然的話,這簡直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討論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終於找出一個看上去還算合理的法子。
先將整個羽林衛打散,按照親疏遠近的原則進行分組,儘量做到每一個小組中的成員都能扯上點而關係,同族、同鄉甚至是同姓都可以。
這樣便可以保證他們在突圍過程中能互相照拂,共同進退。
而每個小組,也儘量安排一個有職銜之人。
細算下來,這三千羽林衛中共有火長三百人,隊正一百,副隊正一百,旅帥二十,校尉十名,再加上軍曹、錄事、掌故、胄曹等等,共有軍官約五百五十人。
讓他們每人領走一個小組,三千羽林便去了一半有餘。
剩下的一半,再另選有勇有謀之人擔任組長。
好在羽林衛的選拔本就嚴格,又有父子軍制的傳統,故此羽林衛中沾親帶故的著實不少,這樣分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分組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走出去的路線選擇了。
按照元方和李白之前打探回來的情況,三隻益州駐軍,分別在東南北三面安營紮寨,設陣佈防,離著羽林駐地約莫都在五里遠近。
其中東南兩軍之間,有河流阻斷,而東北兩軍之間,則是一片水田。
萬餘人展開之後,其間的空檔已經是非常之小。
若是三千大軍整體移動,這樣的空檔無疑是絕對不夠的,但對於三兩個人而言,這樣的空檔,卻又大得驚人,只要不是傻子,大機率能偷偷摸過去。
所以,三千個小組不能同時出發,而要分批行進才行。
軍中糧草不多,先走的人也必須帶足口糧,所以這次分散撤離計劃,必須在兩天內完成。
青光白日的也不好走,只能夜間出動,換言之,每晚至少得走脫一千人才行,這個難度,可是不小。
李瑁和韋昭訓正自為此發愁,元方回來了。
跟他一起回來的,還有兩個人。
兩人都是梅花內衛的暗樁,李瑁給他們取了個名字,叫做梅花樁。
兩個梅花樁乃是同胞兄弟。
哥哥名叫大莊,在益州府府衙做了個糧司小吏,而弟弟小莊,居然來自團結軍第八營,而且還是個旅帥!
第八營如今便在羽林衛北側駐防,其負責的地方,正好就在那塊水田附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李瑁大喜過望,這可是真是瞌睡遇到枕頭了!
聽完了小莊和大莊帶來的各種情報,李瑁終於忍不住得意的笑出了聲:“真乃天無絕人之路……我就說嘛,怎麼可能沒有主角光環,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