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延續了一兩千年之久,可是如果順著歷史的足跡向上追查,到了漢代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為什麼呢?再向上就發現炎帝和神農是分開說的,據此可以推斷出:漢代是炎帝、神農的分水嶺,透過漢代專家學者們的整合,這兩個人物或者說兩個氏族合二為一了,就如涇水、渭水河流清晰可見,但是越往後越模糊一入黃河以後更加讓人難辨。確切的說神農氏比炎帝要早得多,至於早多少,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了,古籍上倒是有這樣的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這句可以說明,烈山氏有一個叫柱的人開始種植稷,稷是穀子和黍子等一類穀物的統稱,這有可能是最早的神農。關於神農氏有這麼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神農開始時就是一個人的稱呼,由於他或她對農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流傳至今。第二種說法是第一種說法的升級版,正因為貢獻大所以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以後這個部落就一直沿襲這個名字從而形成了神農氏這個氏族,這個可能性最大。第三種就是農神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遠古時代的神祗,因為夏代就有祭祀農神的活動了。
不過無論如何,神農氏與炎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炎帝氏族是北方地區第一個懂得農業種植的氏族,這個可以確定。炎帝氏族發源地距離黃帝氏族不遠,也在秦嶺一帶陝甘地區——華陽也就是華山的陽面,姜水的中游一代,在當時那個地方氣候溫潤,放牧、農耕都很適宜。
炎帝的母親的名字叫女嬁,也是有蟜氏的閨女,從這方面來說,炎帝黃帝還真是親戚,有蟜氏正是一個偉大的氏族。在某年的某月末日,女嬁和一群小夥伴們到華山上游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清泉淙淙猿啼陣陣,麋鹿悠閒地吃著草,野鶴清閒地散著步,真是人間仙境使人樂而忘返。女嬁和小夥伴們追逐嬉鬧著,忽然之間感覺精神恍惚,朦朦朧朧之中感到有人接近自己,倏爾之間感覺自己沐浴在柔和的春風之中感到無比的舒暢,一會兒有感覺自己置身於火紅地太陽之中燥熱難耐口乾舌燥,一隻黑色的大鳥從太陽中間飛了出來,圍繞著自己旋轉飛翔,一會兒有感覺自己騎在賓士的烈馬身上風聲從自己的耳邊呼呼而過,身子隨著奔騰的馬背上下起伏痛快極了。猛然間她聽見烈山氏正在呼喚著自己,就趕忙應了一聲,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正被烈山氏抱在懷裡焦急的呼喚著。烈山氏發現女嬁醒了過來非常高興,告訴她和女伴們正在嬉耍的時候突然暈倒,大夥嚇壞了就跑去告訴烈山氏,烈山氏這才趕來。女嬁就把剛才的幻想告訴了烈山氏,烈山氏很是吃驚,就讓巫師看看怎麼回事,巫師禱告完畢以後告訴首領,是太陽神光顧,我們的部族將由此而強大。全部族的人們都很高興,還為此開了一個很大的派對。
不久女嬁感覺自己懷孕了,然後產下一個男嬰取名慶甲,慶甲自小就很聰明,善於觀察,在部落中從小就是名人,因為巫師說他是太陽神的兒子,所以人們總是像對待神一樣對他言聽計從。某年的冬天一場意外用火,在草原上起了一場大火,部落的人們度過了一個艱難的寒冬。第二年春天,人們播種莊稼後慶甲驚奇的發現那片大火焚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得非常茁壯,產量明顯增加,而其它地方還是老樣子。一定是火的原因,慶甲這樣以為,為了證明這一點,他拿火燒出一塊地試驗了一下,果然如此。慶甲就把這個方法教給了部族的人們,那一年糧食大獲豐收,因為慶甲善於用火,部族的人們就稱呼其為炎帝,這就是第一個炎帝。炎帝后來又發明了耒,又在耒的基礎上將其進行,最終改進成耜,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解決了吃的問題以後,人們少去了奔波勞碌,那時候娛樂節目很少,不像現在上網聊天,看電視,旅遊等等的,從而導致人口急劇增加。再加上財富的剩餘又導致貧富開始分化,內鬥由此開始,促使一部分人開始漸漸向東遷移尋找自己的樂園。
炎帝的遷徙路線是沿著渭水向東,然後順著黃河南岸一路向東發展並與當地的東夷集團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狀態,到黃帝到達的時候,炎帝氏族早已在中原地帶扎住腳跟500年了,那時候炎帝的名字叫榆罔。
涿鹿之戰
兩大部族相逢之後,開始時相安無事,畢竟兩部族血脈相連,而且也沒有實質性衝突,一個放牧,一個農耕,不相互影響,沒有多大的利益衝突,那個地方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即使有那麼一點兒矛盾相互道個歉就過去了。總而言之,兩部落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
黃帝是一個聰明好學之人天資聰睿,接觸不久他發現農業種植比遊牧先進的多,生活上保障更好,產的糧食儲存起來隨吃隨取,放牧整天勞碌,不是個事兒。於是從炎帝部落那裡學會了種植,並從中開發了很多品種,從原來的黍、稷發展到了五穀黍、稷、菽、麥、稻。農業生產工具也大大提高,畜牧和農業的雙向發展使黃帝部落旱澇保豐收,小日子過得非常滋潤,按道理說這樣神仙般的生活也該安生下來了,但是黃帝並不這麼認為,他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沒有大的野心是不會從陝甘邊境一路遷徙到河北大平原,沒有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領導能力是不可想象的。炎帝部落的首領是榆罔,榆罔的才能根黃帝沒法比,對各部落的管控能力漸漸變弱。
也是天公不作美,氣候的變化正在加劇,河北大平原不可避免的進入到溫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溫下降1攝氏度,大概推算是氣候向南方推進200裡左右。氣候的變化是這個地方水資源開始減少,黃帝氏族還沒有完全進入到農耕時代,其實黃帝各部落發展很不平衡,後世稱的“戎”都是黃帝部族的後裔,到周朝時還有記載驪山之女為天子,也就是說驪山戎還是母系制度。那時候無論農耕還是畜牧,都是靠天吃飯的,尤其那些逐水草而棲的部族生活更加困難,資源越來越短缺生產力沒有長足發展,資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炎帝還是河北大平原的首領,但是黃帝並不歸炎帝管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是炎帝向一個製造陶器的部族和一個製造生產工具的氏族大量徵用物資,這兩個氏族不堪重負就投靠了黃帝,這兩個氏族對炎黃部落都十分重要,黃帝得到這兩個氏族當然特別高興,炎帝大為惱火,跟黃帝要黃帝是當然不給的,到最的肥肉誰會吐出來,炎帝說你給不給,信不信我揍你,黃帝說我也不是嚇大的怕你這個呀。針尖兒對麥瓦兒的你來我往火氣越來越大。
黃帝從遊牧時代轉入了半農耕時代,在河北大平原上的勢力十分強勁,而炎帝對其他部落的控制力正在下降。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別看炎帝部落走向了沒落和黃帝打起仗來黃帝還不是個,戰爭初期黃帝節節敗退大仗小仗不計其數,黃帝是勝少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