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王孫沒有德行,那他們在這裡的目的又是為了做什麼呢?
奄息低頭痛哭,仲行也在長嘆。
他們為自己不能夠知道真正的賢而哭泣,聽了王孫的話,他們發現自己根本不懂賢是什麼。
針虎在此時忍著淚水,提出了質問。
“在上古時期,人們不會造木也不知禮義,時常受到野獸的侵害。有巢氏以構木為巢教會人避雨躲在巢穴裡不被野獸侵害,而燧人氏造火而驅散野獸、食用熟肉。如果造物的人沒有德行,那又怎麼會有人呢?”
姬昱也不禁愣了一下,沒想到破局者竟然是三人之中看似最沒有智慧的人。
他這套詭辯主要是在偷換人的概念,說出發明的無用,比不上人的美德,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快就反應過來,看來大智若愚說的果然不假。
“造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不能和賢混談。賢明的人,是有仁義的,卻能夠包含很多的事物。
有賢則有不肖,有德則有缺。如果將小的恩惠當做賢,那世上的賢人就會有很多,而不像賢人的有才能者也可能得不到賢名。反過來如果把對天下的仁義當做賢,那麼天下也就沒有多少賢人了。”
三人神態各異。
奄息認真聽著道理,針虎有些茫然,而仲行則是偷偷拿出隨身的書簡在案桌下就抄起刀筆開始努力的燒錄。
室內沒有準備毛筆,可有些官吏隨身會帶著備用的刀筆用作筆記)
仲行還記得由余拜託他的事情,就是記錄和王孫的談話,而王孫說出此言,讀過幾年書的仲行就知道了這不是一般的言論,為了以防有錯過或者聽漏的話,他偷摸的拿出了竹簡燒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姬昱拿起案桌上的觚喝了一口水,才接著繼續說。
“所以賢不是一個標準,對於不同的人,賢就要有所不同。
對於德行低下的人,從事所屬的工作能夠按時完成並且能力出眾就能稱之為賢。如各國有才能者,他們自然可稱賢。
對於德行尚中的人,能夠禮遇上層、恩厚下人,以自身作為標準去對待他人、胸懷大度能引薦人才不懼失去地位、於國有利能讓人學習到他的精神,這樣就能夠稱之為賢。有如鮑叔牙,可稱其為賢人也。
對於德行高尚的人,不僅要做到之前說的那些人要做的事情,還要有天地般廣闊的胸懷,見到有著比他能力出眾的人要向他學習,遇見不好的事物要學會反思,每日都要做到三次反省自己的準備。
今日學到了什麼,有沒有什麼東西做得不夠好,有沒有給天下帶來什麼利益。
我生來有著王孫的身份,所以不敢用小的賢能標準來對待自己,用的就是這樣大賢的標準來每日勸勉自己有沒有做到,現在的我還做不到這樣,所以我才一直說我沒有賢能啊。”
三人聽罷,紛紛起身向王孫參拜。
“您所說的道理何嘗不能用於天下呢?您能否允許我們將這樣的道理帶回秦國?”
“自無不可。”
秦使三人喜極而泣,他們不光是為了自己能聽到這樣的道理而哭,也為了那些秦人、天下之人而哭。
“有此道理,天下之賢都能夠確立啊!”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